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实施下对教师角色的再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课程实施的活水与主力,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向与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素质的前提下,促进教师角色的中心定位与转变已成为教师师资培训的重要方向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帷幕,指明了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角色 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被视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也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其实这个角色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作用。其中环境因素有可能造就教师角色。对于外部环境的作用,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有选择的反应,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角色行为的发展方向。
教师主观能动性、对社会认知的偏差(包括对人类前途的认知偏差、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偏差、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素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导致教师角色错位,甚至角色失当。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团结,还损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尊严。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促进教师本身角色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
对教师角色进行反思,必须对下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老师,您是否融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其实课程改革离教师并不遥远,课程改革已经悄悄走进并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但仍有许多教师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置身于课程改革之外,可以肯定的是,“坐以待毙”的教师必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牺牲品,迟早会被新课程所淘汰;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中来,可以肯定的是犹豫不决的教师必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累赘”,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令人兴奋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融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成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推动着课程改革顺利前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建筑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没什么,我在砌一面墙。第二个工人说:我在盖一间漂亮的房子。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一座雄伟的大厦。三个人做的事完全一样,由于认识的不同,做事的态度随之不同,他们的人生意义也不一样。教改工作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教书挣口饭吃,教书匠跟代课老师差不多,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也可以说,教书是一项工作,我会尽力按规定把书教好。当然你还可以说,我正在参与百年难得教育改革大工程,有机会参与,我感到非常光荣,也很兴奋。总之,教师对待课程改革的不同态度不仅会影响课程改革本身的效果,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每位教师都息息相关。人生是短暂的,盖围墙和普通房子的机会很多,但盖大厦的机会却可遇不可求。因此,教师要把课程改革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履行应尽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责任的课改人。
二、老师,您是否关注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什么,将决定他的职业定位。过去,许多教师片面地将自己的职业关注定位在书本、学科、学科成绩与学校这些狭小的空间,完全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内心感受的关注,完全忽略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育人,其次是教书,最后才是谋生。
在街上,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教什么?”“教语文。”“干得怎样?”“还不错,平均成绩90分,在全镇排名第一。”这似乎是很常见的事。这位教师关注的仅仅是教书、成绩,而忽略了教师的第一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职责是育人。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他当时想也没想,就说:“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了地球围绕太阳转。”他听后满意地说:“造得好!”从这节课之后,这位年轻教师发现受表扬的学生特别喜欢造句,也越造越好,另一个学生则越来越怕造句,不再喜欢语文课。在与其他教师探讨时,他说发现本应该是一种独到的见解,第一个学生的造句带入了他的生活感受,是真发现;第二个学生的造句看上去不错,可是,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假发现。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已逐渐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可见教师职业关注不同、期望不同、态度不同、方式不同,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作用与效果也不同,甚至会在无意间打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职业关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老师,您是否树立了威信
教师是否在学生中赢得威信,将体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地位。过去,许多教师依靠体罚、严厉、沉默、怒视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扬威,却无法树立威信。这种威信在师生之间人为地制造出一条鸿沟,只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表面的恐慌,而不能引起学生长久的、内心的共鸣,所以经常会出现“教师进来静悄悄,老师离开闹吵吵”的场面。
教师威信的确立,应以自己的知识、品德、爱心、坦诚、平等为前提,通过认真负责、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学生信服。拉塞克维努迪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少发威,多立信,以信生威,以信促威;而不是戴上一层好似神秘和冷酷的面纱,成为学生课间、饭后的谈资与笑柄。
四、老师,您可曾承认过自己的不足
质疑是学生求知的武器,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过去,教学过程一直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练你做”的单向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老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与提问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然,不允许学生质疑的老师,主要是顾及自己的颜面,害怕自己回答不看学生的提问,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但老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暂时保住了自己的颜面,却永久丢尽了孩子的好奇与创造。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缺乏质疑与批判精神,很少主动思考问题,养成过度依赖老师的习惯。
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身为教师,如果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如何回答,那么你该怎么办?有的教师说:“上课不允许讲话,不要扰乱课堂秩序。”(拒绝回答问题。)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是……”(不加思考,完全是信口开河,误人子弟。)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下课后,老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巧妙地搪塞过去。)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从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显示出“高超”的嫁接技术。)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教室里出现了顷刻的沉寂与沉思之后,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并没有面红耳赤,而是满面春风、热情洋溢地提议:请全体同学起立,大家一起为这位同学鼓掌。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见到与上面类似的情况,无可厚非,第五位教师的提议的价值要远胜过一个圆满回答的价值。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尤其是自己不知道的提问)时,当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成熟(相对学生而言),也能用自己“高超”的外交辞令或“嫁接技术”回避或转移学生的质疑,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虚伪的表现。教师应该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拜学生为师,虚心向学生学习。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若想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次,放下自己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最后,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同时也做好被学生问住的心理准备。
五、老师,您是否给予了学生真爱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过去,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爱。学生经常这样评价老师的“变脸”:教室外面乐哈哈,教室里面冷冰冰;笑容可掬对同事,横眉冷眼看学生。这种“变脸”使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不断拉大,老师无法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二的一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王老师,您是一位开朗、乐观的老师。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您的笑容,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您的笑容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忘不了您春风般的笑容……”多么质朴、率直的话语,学生渴望获得老师的爱,学生希望在老师爱的温暖下幸福地学习与生活。事实上,许多老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不敢去爱学生,怕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的淘气与肆无忌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勇于并且敢于付出真爱,只有付出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与学生拉近距离,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总之,教师在适应与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独立自主地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会使教师角色行为不很相同甚至很不相同。实际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推动其角色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固有的角色形象,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课改人。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