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府诗集》之《杨白花》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府诗集》之《杨白花》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乐府诗集》中的《杨白花》一诗,解题认为是胡太后怀念情人所作,与历史殊为不符。杨大眼之子无杨白花之名,亦未与胡太后私通,后人以讹传讹,史官亦不察,将之付诸史书。笔者今对《杨白花》略做考证。

关键词:《乐府诗集》;《杨白花》;怀念情人

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当中收录有《杨白花》一诗,全诗如下:“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该书署作者为无名氏。而乐府解题则据《南史》、《梁书》之记载,认定作者为北魏胡太后,此诗为其怀念情人所作。但是细查该诗写作背景,则非情诗。

《梁书·列传三十三》曰:“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南史·列传五十三》曰:“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据是,则“花”与“华”谐音也,杨花即杨华。

胡太后乃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之母,“性聪悟,多才艺”,《北史》有载,“太后与明帝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赋七言诗。太后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明帝诗曰:‘恭己无为赖慈英’。”可见胡太后本身确有文采,而且对于文学活动比较爱好。并且《乐府诗集》中所载北朝其他民歌都比较粗犷,如“老女不嫁,塌地呼天”之类,《杨白花歌辞》缠绵悱恻,似不出于民间,故胡太后是其作者的可能性的确比较高。

胡太后乃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之母,丧夫之时,年华正盛,且因为皇帝尚年幼,朝廷大权全在胡太后手中,故而胡太后确有宫廷之事。《魏书》载,“时太后逼幸清河王怿,肆情,为天下所恶”。除此之外,“郑俨污乱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胡太后的名声一贯不好,那么逼幸杨白花,迫使他不堪其辱而逃走,似乎也有这个可能。

但是,参考《魏书》,其关于杨大眼之子的记载则与《南史》、《梁书》相矛盾。魏收为北人,《魏书》编纂时间早于《梁书》、《南史》,并且南北朝时期南北阻隔,南人对于北地之事记载多有失实之处,故魏收记载较为可靠。《魏书》对杨白花无任何记载,只为其父杨大眼立传,且说明杨大眼“有三子,长甑生,次领军,次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杨大眼之子无人名杨白花,但其子却的确叛逃至南梁,原因与《梁书》、《南史》记载迥异。

“初,大眼徙营州,潘在洛阳,颇有失行。及为中山,大眼侧生女夫赵延宝言之于大眼,大眼怒,幽潘而杀之。后娶继室元氏。大眼之死也,甑生等问印绶所在。时元始怀孕,自指其腹谓甑生等曰:‘开国当我儿袭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深以为恨。及大眼丧将还京,出城东七里,营车而宿。夜二更,甑生等开大眼棺,延宝怪而问之,征南射杀之。元怖,走入水,征南又弯弓射之。甑生曰:‘天下岂有害母之人。’乃止。遂取大眼尸,令人马上抱之,左右扶挟以叛。荆人畏甑生等骁勇,不敢苦追。奔于襄阳,遂归萧衍。”

据此,则是杨大眼之子投降梁朝的原因是由于争袭父爵与继母产生矛盾,而非与胡太后通奸。

杨甑生为杨大眼之嫡长子,按照惯例,应当是继承爵位的人。而杨大眼的继室元氏对甑生等说“开国当我儿袭之”,口气如此当仁不让,且称呼甑生等正室所出之子为“婢子”,可见元氏出身较高,极可能是北魏宗室之女。因此,甑生等人射杀赵延宝以及对元氏的所作所为势必不为北魏朝廷所容,叛逃至南梁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带着杨大眼的尸体叛逃到南梁的,确定无疑的是有杨甑生与杨征南二人,《魏书》却没有明确记载杨领军是否也在其中。首先,假设杨领军参与了,那么他毫无疑问的会追随着兄弟去南梁。假如杨领军没有参与,但是长兄与小弟都叛逃,杨领军若留在北魏,下场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断,杨领军追随兄弟叛逃的可能性也非常高。杨大眼生前功勋卓著,死后却无谥号与追赠官职,极有可能与儿子叛逃有关。

在《资治通鉴·梁纪十九》之中,侯景之乱,杨白华(即《梁书》所说杨白花)率军抵抗侯景,“景自帅众讨杨白华于宣城,白华力屈而降,景以其北人,全之,以为左民尚书,诛其兄子彬以报来亮之怨”。杨华还有“兄子”,可见杨华绝不会是杨甑生,只可能是杨领军与杨征南其中一人。但《南史》、《梁书》很一致的记载,杨华原名杨白花,又与杨领军、杨征南对不上号。不过杨大眼本人不甚识字,文化程度不高,《魏书》曰“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这样看来,杨大眼行伍出身,粗人一个,以类似于杂号将军的称号来给儿子命名也是可能的。那么,杨领军与杨征南,到底谁才是杨白花?

在到南梁之后,征南二字相对比较敏感,北魏来投奔南梁的人,名字居然叫做征南,显然不会被南人所接受,所以,杨征南就只能改名投奔南梁。其所改之名,如《梁书》所言,乃是杨华,《太平御览》所引《三国典略》中亦曰,杨华,字长茂。杨白花之名乃是《南史》因《梁书》所载胡太后作诗怀念杨华之说以及所流传之《杨白华歌辞》而附会。司马光承袭《南史》之误,而又以为杨白花之名颇为不经,故改为杨白华。

并且,杨华与胡太后亦无私情。《魏书》当中记录了与胡太后有私情的几个人,清河王元怿、郑俨、李神轨、徐纥,独独没有杨姓之人。如果说《魏书》为尊者讳,故意不写太后逼幸之事,这个观点明显不成立,胡太后逼小叔子元怿通奸这样的事情都能记,为什么不能记下杨华?

故而,《杨白花歌辞》比较可能是胡太后表达对杨氏兄弟叛逃南梁的遗憾之情,杨大眼一生与南梁作战无数次,功勋卓著,死后居然葬于敌国土地上,儿子皆为敌国效力。“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是讲突然发生争袭爵位的意外事件,杨氏兄弟离开故国。以杨柳之花比喻杨氏兄弟,以杨柳之树比喻北魏。“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是直讲杨氏兄弟投身南梁。然后追思杨大眼的功勋,再联想到他儿子叛逃敌方,成为北魏的敌人,心下唏嘘不已,因此“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并且期望以后杨氏兄弟能够再回到北魏,为故国效力,“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杨白花》写的过于艳情,再加上胡太后在男女关系方面名声一向不好,此歌流传开来之后,立刻被附会为是胡太后怀念旧情人杨白花的情诗,南朝史官于北地之事不加细察,便将之付诸史书,造成后人误解。(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

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

[2] 北魏·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4]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4

[7]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