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庸”是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主张人的身心和谐,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23-02

“中庸”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黑格尔曾说过:“孔子的哲学是国家哲学,构成了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1]

一、“中庸”思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要做到“天人合一”。中国人历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尤其是中庸思想,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观念。《中庸》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2]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自然界与人的协调,实用价值就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统一性。就连中国现代著名的儒学哲学家钱穆先生也讲过,天人合一的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其次,要学会适可而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即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严重问题。2005 年1月,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掠夺,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领会“中庸”中“物极必反”的道理,学会适可而止,停止对大自然无休止的开发和破坏,我们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二、“中庸”思想与个人身心的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促进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包括个人的身心和谐。人的身心矛盾起源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对金钱、名誉、权力的过度重视。过度重物质轻精神必然失掉原本的自我,生命因此失去重心,导致心被身主宰,脱离了生活正轨。

首先,要做到宠辱不惊。《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在别人赞美你的时候,要做到不大喜,一笑而过之;别人责骂你的时候,要像平常一样,态度自然,做到不怒。不要让大喜大怒破坏自己的“中和”境界。有些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便骄傲自满,自表其功,殊不知“满招损,谦受益”,在他盲目自大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本身心宁静、和顺协调的健康人格,违反了“过犹不及”的道理,必将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庸》第十四章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即端正自己的品行却不去责求别人,就没有什么怨心。上不抱怨天,下不忌恨人。其实,命运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不失去志向,总会有成功的一天。一味地沉溺于怨天尤人,不仅使自己身心劳累,也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必须在平时学会运用“中庸”思想来修身养性,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得与失。

其次,要学会节制欲望。破坏人身心和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从一定角度可以说是欲望,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资料占有的贪欲。《老子》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是,欲望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不仅无法去除,而且适当的欲望还有益处。荀子认为,欲望是“知所必出也”。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性需求,然后才能谈得到满足精神性需求。因此,必须遵循《中庸》“无过无不及”的原理,既不能“禁欲”,也不能放望,随心所欲。应该合理地节制欲望,对欲望进行理性的引导,从追求物质转向追求精神,从追逐名利转向完善自我,保持身心的和谐。

三、“中庸”思想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中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决定因素。构建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所以要做到彼此和谐相处,就应当弘扬“中庸”思想体系中诚信与“和而不同”的思想。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社会利益的阶层分化也在加剧。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言而无信,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关系冷漠、人情淡薄,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诚信危机。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最初级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很难想像,一个说话从来不算数的人如何能同他周围的人进行起码的交流和沟通。[4]《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也就是说,真诚就是自己成全自己,而道则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是贯穿万物的开始和终结的。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很贵重。“诚”是“中庸”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失的一环。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将多一份信任和宽容,少一份戒心和隔阂,社会将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将更加和谐。

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而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与“同”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同时共存,通过相互补充、调适达到整体上的和谐,而“同”是指绝对的相同、一致,本质上排斥了不同和差异的存在。[5]在人际交往中,对立和相同是两个极端,应当遵循“中庸”思想的适度原则,在这两个极端中找到一点,这一点便是“和”即和谐。孔子明确地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说,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善于协调、能够与人和睦相处的,但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苟且求同;而无德行的小人则只知苟且求而不顾不同主体间的差别,从而难以达到真正和谐。和而不同是一种智慧,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法则,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在这个前提下,只有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能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都得到承认;才能使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从而使全社会形成合力,使经济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自然辩证法,2005,(10).

[5]白西乔.古代和谐社会的深层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