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对“佛”,追问澄明的生命之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对“佛”,追问澄明的生命之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段时间以来,向迅“突然”由诗歌抒情“转向”了散文创作。与诗歌无尽怀念乡村,执著地表达乡情并发出独特的乡音不同的是,他的散文显得深情而又哲理,尽管还裹挟着一些淡淡的乡痕,然而,不少作品都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理想和现实的困惑、质询与思考。也可以这样认为,他已经由一个乡村歌手转变为一个生命的探索者。在某些平淡的话语下,流淌着的是他的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佛前侍者》通过对“佛”的态度,表达了对生命之境的澄明追问,也婉转而复调地叙述了这种转型,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欣赏之。

一是“向”佛:我是一个客居都市的游子,面对不断变更的都市生活,内心渴盼宁静的我迷惑了,希望能够找到某些“启示”,以回归精神的家园。于是,在某种机缘下,我结识了有着“中国第一比丘尼”之称的大智法师,并由师妹引荐去请教她,以释心中之疑。不巧的是,当我来到她暂居的万福寺时,她却正带领一些信徒扑火;我满腹的期待,由于未及时遇见她而惆怅起来。在感召之下,我也加入了法师的灭火队伍,并因之受到了心灵的洗涤。当晚上火灾再起而人工无法扑灭时,大智法师又率领众徒弟在大殿里不断祈祷大火熄灭。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满怀希望而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聆听大师说法,以打开心中的“烦恼锁”。然而,却通过“灭火”行为,看到了佛法的庄严和神圣,并特别地感受了法师那无比强大的气场及其所包含的智慧哲学。其实,这场火既是现实的自然的灾害,同时也是人们心中的欲望表达。“火”在这里扑灭了,又在那里冒出来,而且难以抑制,这不是人某种欲望的象征吗?只有无比坚强的意志,不断地与之进行搏斗,毫不留情地去扑灭之,这样才能求得心灵的安宁,否则,欲望之“堤”不小心决裂,将带来无穷的灾害。无论是以身作则的行为,还是当面的谆谆教诲,大智法师都让我们透彻地明白:在生命之中不仅要抵抗、要放弃一些覆盖生命的欲念,人们才能变得澄明,变得大公无私,从而回到自然、回归人的本性。

二是“皈依”佛:师妹是都市的另一颗漂泊的灵魂,厌恶世上的恩恩怨怨与爱恨情仇,她想找到心灵的港湾,安放这一颗被世俗憔悴而又破碎的心。在她的想象中,一直以为可以找到那种无比纯粹、无比静默又无比空灵的神秘所在,从而皈依佛门,并对之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想象:我抬头仰望着佛的紫金容颜,长眉秀目,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正含笑看着我,我被这样满含着慈悲和柔情的干净笑容所感染,仰着头,静静地对着佛,笑了……游离的心,满是尘垢的心,一下子变得透彻而清爽,变得温暖而踏实,泪水如同幸福,溢满了。

这个画面,仿佛让我们看到观音菩萨降临的祥瑞与和谐,以及那种遥不可及的幸福瞬间来临,也是师妹对“佛”的无上智慧和慈悲的赞叹与向往。尽管我不断地质疑、驳诘和辩论,却更坚定了她对佛的信仰。在她看来,这种信仰需要付出俗世的欢乐,需要历尽苦难去求得真经,等待圣灵的降临。正是因为如此,师妹在几尘与圣境之中往返奔波:她读了大学,而且作为一个天才般的女孩,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天赋,而对佛学心向往之。在俗世中,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存一切都无从谈起。师妹把信仰放在了第一,却又不得不尴尬地忍受生存的虚无;当她屈服于生存的艰难之时,却又不得不承受信仰的折磨。所以,在别人的不解中,她坚定地辞去了还算体面的工作而去寺里小住;而当她如愿以偿地进入寺里小住,并以皈依的姿态进行修炼,还忍受了“不堪的流言蜚语、恶劣的环境”以及其它的种种艰难,然而,却又因为感情丰富而不宜出家。虽然她还有着其它的种种想法,如去泰国佛教大学读研究生,或者打工,或者回家,最后又阴差阳错地留在市里,等等,都表现了师妹对佛的皈依与彷徨,献身与逃离的矛盾心情。这也说明了:尽管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有着克服一切的决心,更有着内心的真情召唤,然而,皈依佛门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这个红尘颠倒的世界,任何一种阻力、杂做念或者诱惑都会让人半途而废。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作者又以师妹的“皈依”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无悔的追求,也许我们达不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却可以无穷地接近它;任何追求之路都不可能是平坦的,考验更大,我们所收获的生命价值也就越大。生命的真谛并非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许多的挫折、彷徨才会让我们达到某种境界。所以,师妹对佛法的皈依,与其说是一种考验,不妨说也是生命价值得以在俗世中真正体现的必要过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舍得与放弃之外,还需要坚守与追求,人们才不会迷失,才有可能达到生命圆满的彼岸。

三是“求”佛:作者很有意味地接触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山上火灾的始作俑者,然而,当火势蔓延酿成火灾之时,他们却冷眼旁观,甚至还事不关己地高喊:“山上火灾与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何必去呢?”他们平时也常来拜佛,但却非出自真心和信仰,而仅仅由于某种世俗的目的,如求发财、求平安、求升官,等等。这种虚伪的行为,是可耻的。这样的人也无处不在,他们获得了生命的馈赠,却听凭生命颓废和败落,浑浑噩噩地消耗着,在灰暗的、没有未来的天空里飞过而留不下痕迹。这种过于功利化的求神拜佛,恰恰正是对信仰的亵渎,它可能满足浅薄的虚荣,但却离生命的本质最远。

佛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让人们的灵魂变得简单而又丰富。也让人们不自觉地扪心自问并直面着: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哪里等人生哲学的根本命题,刘小枫曾在《诗化哲学》中无限感叹地说道:“终有一死的人,在这白日朗照、黑夜漫漫的世界中究竟从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为何去往?有限的生命究竟如何寻得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的归依?……有限的、夜露销残一般的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超逾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去把握超时间的永恒的美的瞬间?”伟大的人渴求壮怀激烈,颓废的人耽溺寻欢作乐,浪漫的人想象美丽与诗意,平凡的人满足生活。《佛前侍者》没有精彩地想象何为澄明的生命之境,但却为我们内在地阐明了这个方向与过程。

栏目责编 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