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脾胃论治的妙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脾胃论治的妙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脾胃;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76-02

在祖国医学中,“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一旦失其正常生理,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古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营养,与柔弱的脾胃功能形成矛盾,如果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影响,易招致脾胃失调而发生一系列的病证。因此,调治脾胃在儿科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归纳几种方法如下:

1 清热泻脾法

适用于小儿心、脾、胃三经素有积热,郁久化火,蒸腾于上,熏灼口舌者。若复感邪毒加之内蕴之火致使唇、舌、颊内及齿龈等处溃烂作痛,口水多,口臭,口渴,甚至发热,烦躁,拒食,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实热证象。脉滑数,舌质红,舌苔黄厚,指纹紫滞。

常用方药:清热泻脾饮加减(栀子、黄芩、川连、生石膏、生地、青黛)。如大便燥结加大黄,小便赤加竹叶、木通。如发热加银花、柴胡。

2 消食导滞法

适用于因喂养不当,饮食过量,肥甘无节,损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积滞于肠胃者。临床见不思饮食,口臭、呃逆,脘腹胀满,或吐或泻,排出酸臭不消化物,脉滑,指纹暗滞,舌质红,苔黄厚腻。

常用方法:保和丸加减(陈皮、清夏、厚朴、枳壳、神曲、楂炭、莱菔子、砂仁、生姜、六一散)。若复感外邪,身热少汗者加薄荷、芥穗,以和中疏表。如积滞宿积中焦,气机受阻而以呕吐为主者加川连,倍用生姜。如乳食宿积,碍于脾运,清浊不分并走大肠以泄泻为主者,加扁豆、苡仁、泽泻助以利湿止泻。

3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小儿平素脾胃有湿热,加之饮食不节,时邪外袭,郁而不达,湿热毒邪乘虚侵入肝胆,胆汁外溢,蕴于血分,而致肌肤黄疸者。湿邪多侵犯脾,热邪多侵犯胃,湿热二邪结于肝胆,而病表现在脾胃。证见黄疸色泽鲜明,恶心,呕吐,纳呆,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常用药方:茵陈郁金保和汤(茵陈、郁金、陈皮、清夏、云苓、枳壳、楂炭、莱菔子、生姜、砂仁、六一散、板蓝根)。便干加大黄,呕吐加藿香、川连,倍用生姜。

4 健脾养血(心)法

因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健,则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气血亏损病症。证见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心悸、头昏、腹胀、便溏。脉细,舌质淡,苔白。又因脾虚失其统摄血液功能,致使血不归经而外溢,证见皮肤出血、鼻出血、尿血等出血疾患。又因脾虚失健,精微不能上奉于心,可致心血不足,心神无所藏,证见心悸,易惊,气短,面色无华,无力,盗汗,脉数,或脉结代。

常用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茯神、远志、枣仁、当归、白术、木香、炙草)。气血亏损的加阿胶、龟甲、紫河车。出血性疾患重用参芪苓术,以补脾摄血,引血归经。再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给予对症治疗。尿血加小蓟、鲜茅根、旱莲草。便血加地榆炭、槐花。皮肤出血加紫草、蒲黄炭。对心悸等证加生龙牡、血琥珀。

5 和胃化痰法

适用于湿痰上泛,痰阻气机,发生咳喘,痰涎壅盛。脾虚易生湿,湿盛又困脾。故致使脾运化失职,水饮凝集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以由于脾虚而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致咳喘,痰盛者其标在肺,其本在胃,故宜健脾,行气,利湿化痰。

常用方药:二陈汤加味(陈皮、清夏、云苓、厚朴、杏仁、枳壳、川贝、玉蝴蝶)。

6 通腑降浊法

适用于肠胃实热里证。六腑为传化之府,泻而不藏,以通降下行为顺。如滞塞上逆则为痛。证见胃腑实热者表现发热、口渴、口苦口臭、齿龈肿痛、呕吐、便干、脉数,舌质红、舌苔黄。并可见因肠胃升降功能不利,肠间气滞不通,腹痛,腹胀,呕吐,大便不通,甚至矢气全无等肠梗阻病证。治疗上用通里攻下,荡涤肠胃,泻下大便,逐邪外出,应用此法泻下实热,排出肠内积滞物,从而改善了肠梗阻的病证。

常用方法:承气汤加减(厚朴、枳壳、大黄、芒硝、莱菔子、木香)。

7 健脾养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致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或大便秘结者。

常用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太子参、云苓、白术、木香、甘草)。如吐泻不思饮食可加陈皮。如脾虚泄泻加葛根、木香、藿香。在补脾治疗中,应注意加行气药木香,达到“补而不滞”之效。

8 温中降逆法

适用于胃寒呕吐。小儿素日胃肠虚弱,中气虚乏,又因乳母过食生冷使母乳汁寒薄,或因小儿过食瓜果冷食凝滞中脘而致胃寒气逆,升降之机凝塞发生呕吐。证见呕吐,吐物清淡无臭味之不消化物,神弱乏力,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而润,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呕吐严重可加伏龙肝、丁香、陈皮、清夏。

9 温阳健脾法

适用于脾肾两虚而致水肿者。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气不化水,水失所制,溢于肌肤,致水肿发生。另外肾主一身之水,有温化、调节、输布津液及排泄尿液功能,肾阳虚,不能温养脾土,影响了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致使湿浊潴留,溢于肌肤,也造成水肿。证见周身或肢体水肿,胸腹胀满,神疲畏寒,四肢不温,尿少、便溏,舌质胖淡,舌苔白,脉细沉无力。

常用方药:实脾饮加减(厚朴、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附子、云苓皮、泽泻、干姜、猪苓)。如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运水谷、化湿祛寒而见完谷不化,肢冷,五更泄泻。常用四神丸以暖脾,固肠,止泻。

以上九法临床适用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在治疗中,要重视小儿“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更要充分利用小儿脏器清灵,生机旺盛,易趋康复的特点,一定强调辨证清楚,诊断正确,用药及时。

(收稿日期:200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