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麦田守卫者,Vanguard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麦田守卫者,Vanguard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vanguard画廊成立于2004年初。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与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进行合作,并以发现和支持国内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为宗旨。

L:李力(画廊老板) S:SPACE

S:你是缘何走上“画廊老板”职业生涯的?

L:我的专业是金融,在上海念完书之后去深圳工作,这也是父母希望我们所走的安稳路线。算是冥冥中的注定,我上学时买的补充书籍不是我的专业金融,而是封面不起眼的《西方艺术史》以及《艺术世界》这样的艺术杂志。工作六年之后,我觉得自己特别不能适应金融高强度,多数字的生活,毅然弃“金”从“艺”,跟老师学习了一年的绘画。拜师学画的老师有个小型的画廊(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画廊,更像是教人绘画的集合地)最初就是交给我经营,之后更是完全转手给我。可能是我对艺术的记忆力、发散力都比较强,也注定了让我走上这条道路。

在此之后,我纠结是北上去北京还是回上海,最终的决定还是回到上海。在上海,当时可以说是“零资源”的起步,没有认识的艺术家,没有认识的画廊。经过朋友的介绍,我与人合租了M50的一个空间,开启了vanguard的事业。我们算是入驻的比较早的画廊,当时M60R有香格纳、东画廊、对比窗,也没有现在这么浓烈的艺术氛围。实际上,我的考虑就是,M50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创意园,它具有很强的品牌宣传力度,这样就可以省去我自己的媒体宣传费用,而在这里闲逛的人群,又正巧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很笃定地在这里安生立命了。

我们画廊还是更多的关注青年艺术家,多半是80后,只有两位是70年做摄影的艺术家。80后做新媒体也是比较多的,占了画廊作品中的40%。我更希望能够和这些青年艺术家一起成长,虽然他们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策展人皮力、藏家希克也都这么说过“我们应该承受这些风险”,所以我还是努力在承受吧。

S:你还记得vanguard画廊举办的第一个艺术展是什么吗?

L:当然记得,张熹老师的《黑色日记》。它是属于水墨和版画的一个混合艺术,张熹老师的绘画水平是相当好的,只可惜现在已经不从事职业绘画,转向艺术经营了。

S:在画廊经营中,对你意义最大的一件事情?

L:在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时候,我们几家画廊联合做了一个展,主题也是围绕当年双年展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其间请到瑞士美术馆的一位知名策展人,当时他给我们列了一张含有二十多个问题的清单,这份清单说白了就是告诉你作为策展人你需要知道哪些,你需要具备哪些。之后这位策展人退出了这次展览,但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教学。虽然到2006年,我已经经营了两年的画廊,但是却还是属于混沌的摸索中,这次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定位,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我明确了策展人和画廊老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明白自己没有办法两者都做好,要保持中立才能做好策展人,而作为画廊老板又不可能很中立的去做一场策展。

S:现在的你对“当代艺”有怎么样的认识?

L:当代艺术应该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精神。

S:给我们说说艺术对你带来的改变是怎么样的吧?

L:艺术,让我保留和追溯回最初纯净的心境,对任何事物保有好奇心。在金融行业工作久了之后,我们会对人、事有一种预设,这样就会逐渐的将自己的心态封闭起来。艺术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我们改变以往的封闭心态,尝试以一种开敞的心态去面对世事。比如,少年青春叛逆,现在的我不会去责怪他为什么变成这样,反而会换一种思路去思考,他这么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S:Vanguard一年会安排多少次展览,展览计划是怎么样的?

L:2009年的时候,我们一口气举办了13个展览,但很多人刚知道展览还没有来得及过来看,展览就已经结束了,这样就非常可惜。现在我将展览的时间拉长,尽可能都是1个月半月到两个月。这个变化也是从2011年孙逊的展览开始的,那次展览得到香格纳lorenz的很多支持,也惹来很多的非议,我想对于艺术大家还是保有些更开放的心态。

现在我一年会安排3位个展,1场摄影展,还有我们的保留展“加油站”(通常是3~4位青年艺术家联展)。我们挑选的艺术家无论是作品还是工作方式,还是或多或少和我们画廊气味相投的吧。

S:Vanguard每年都会参加哪些艺术博览会?

L:现在我尽量控制在一年4个展会,这也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来考虑的。像今年,我也仅参加了新加坡、台湾的艺术博览会。5月的香港艺术博览会,9月的上海当代艺术展也都邀请我们去出展,但介于现在经济环境下画廊的生存压力,我想还是保有更多的流动现金。

S:你都会从何渠道获得相关的艺术信息?

L:我会去北京、杭州、上海的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是我感兴趣的画廊/美术馆的成熟展览,发现那些我喜欢的作品。北京的艺术家可能相互之间受到彼此的影响会比较大,杭州的艺术家可能相对更加闲适散漫,上海的艺术家可能更加独立自我,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件事。当然,更多的信息还是通过国外的艺术网站、杂志获得,我的些国外藏家也会好心的将他们近期购置的或者是看到的好作品发邮件给我一起分享。

S:你对现存的艺术体系又有怎样的评价?

L:艺术生物链必须健全,评论、拍卖、美术馆、画廊、学院等等都是各个关联的环节。北京和上海相对于杭州、武汉会更加健全一些,因此杭州、武汉更多的是出产艺术家,而北京、上海更多的是出售艺术家。

现在艺术圈里有太多的“角色重复性”,缺少一种中立的话语权。评论到学术到艺术家,我觉得还是更多的分开一些。

S:你比较看好的艺术家可以给我们推荐几位吗?

L:张乐华、叶凌翰。

他们俩都是85年的,比较敏感。叶凌翰是我比较早签约的,他在今年民生的新媒体展览上有展出作品。张乐华则是我认识很久了,有一阶段他停滞了半年没有任何新作品,之后尝试了一个类似于社区宣传单的作品,主题是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我当时就被这个想法震撼了,我很喜欢也鼓励他继续完成更多的系列。这也算是年轻艺术家的自我治愈,因为作品是不会骗人的,只有当他们自我释放了之后才会有突破。

S:为我们推荐一下有意思的艺术家工作室?

L:鸟头工作室。他们新近更换了工作室,虽然我还没去过,但就他们之前的工作室,我觉得应该也会很有意思。

S:谈谈你所接触到的藏家吧?

L:藏家也分为好几种,稳定型的,他们只购买安全性的作品;投资型的,特别是在2006~2009年间的投机者,他们只买能立马抛出获利的。可以说是以200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的藏家基本都是国外人士,而2009之后,出现了一些本土的藏家。我的原则还是建议藏家购买自己喜爱的作品。我们的藏品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此本身的价格也不会特别贵。

我相信每个画廊老板,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藏家,一些有趣的故事吧。我的藏家中有对艺术热爱者,他们每年的旅游路线就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来进行的,从美国的军械库,到法国巴黎国际当代艺博会,再到马德里艺博会。他们事先就会做好功课,查阅当地的艺术展,明确他们需要关注的展览或艺术家是谁。

还有的藏家只对作品本身有兴趣。有的时候在展会上,遇到艺术家本人,我会问他们,你们有兴趣认识一下吗?他们会说不必了,或者说远远看下就好。

S:作为画廊老板,你认为最需要的一点是什么?

L:可能一点还不够。足够的视野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