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尘埃中的花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尘埃中的花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也做过一些年的摄影记者,但在此行的氛围和心情里工作,还是我生平第一次。每天没有硬性的发稿任务,貌似“宽松”的采访拍摄背后,逼着自己调动全身心的力量来工作思考,迎接一场接一场未知的战斗。紧张平静,焦灼安宁各种感受纠缠交织在一起,努力从一名士兵转变为“狙击手”,由一名工匠努力向“艺术家”靠近。我感受到自己缓慢但清晰的成长。

出发前我的目的地更改为刚刚独立的南苏丹,让之前的一些准备落空,虽然没有很多的资料可供参考,但对一个初生之国陌生之境那种模糊的期待却更加强烈。查资料时,看到美国国务院因为当地社会治安和部族冲突而刚的旅行警告,不免忐忑。但事后发现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人们能察觉到你的善意,让一个陌生危险的环境变得柔软。

带上4台相机,包括两个定焦一个移轴,共6个镜头,我大包小包地出发了。但从在南苏丹工作的第三天起,我发现,其实只带一部相机和35毫米的定焦就够了。回国后统计了一下,基本所有的照片都是用它拍摄的,深深感受到这只镜头拍摄人文纪实题材的称心如意。白天的南苏丹很炎热,只带一台相机也有助于保存体力,集中精力拍摄。

当地的外国人说,朱巴可能是世界上基础设施最差的首都。其实完全可以把“可能”两个字去掉。这个首都根本没有市政供水,供电和电话网络,楼房也是稀罕物。虽然满目贫困,但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切入点并不容易,头一个星期也不能上网。终于在一天早上,从当地油印报纸上读到一条通讯,讲到有一批南苏丹返乡难民在朱巴中转。让我了解到这个群体的存在。这是我购买的唯一一张报纸,就得到这个线索,除了幸运还有什么解释?

南苏丹独立给约200万在苏丹居住的南苏丹人带来国籍和身份认同的现实问题。他们大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出生长大,但因为对未来身份认同的忧虑,以及建设家乡的愿望,自2010年10月以来,有33万南苏丹人放弃了在苏丹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艰难返乡。大规模的返乡潮仍在继续。这个群体被称为返乡难民。

独立后的南苏丹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文盲,90%以上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全国柏油道路总共只有80公里。而大量返乡难民除了随身携带的家当更是一无所有,缺少赖以生存的房屋和土地,成为这个贫困国家中尤为弱势的人群。安置返乡难民对南苏丹政府来说困难巨大。联合国难民署也把在南苏丹的工作重心转为援助返乡难民,设立过渡营地供其短期停留,并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和交通运输服务,同时协助南苏丹政府制订计划,开垦荒地集中安置返乡难民定居。

我觉得,这是个有代表性的群体,通过他们也可以表现出南苏丹这个初生的贫困之国的特质。拍摄到他们抵达码头的画面后,经过与联合国难民署(UNHCR)、国际移民组织(IOM)还有非洲地区性NGO组织ACROSS的不断沟通,我获准自由进出返乡难民的过渡营地进行采访拍摄。在离开的前一天,我把负责人堵在办公室,让她安排我到Kuda小镇拍摄了返乡难民在最终安置地的生活情况,补上了必须有的画面,让返乡者的故事相对完整。

拍摄的画面无法预设,但立场可以。动身前,新华社副总编辑王瑶说,关注贫困,不在于刻意表现谁更悲惨,更重要的是力图表达出贫困中的希望。这让我想起一段艺术评论:“我不满足于仅仅是准确的呈现,让人觉得压抑,残酷。我希望它再给人力量,新的思考,再往高处走一步。好多作品都是这样,最后你就觉得缺了那么一步。如果他能够在真切呈现的同时,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会特别感激他。”这段话启发我把专题题目最终确定为《尘埃中的花朵》。

一个返乡难民很朴素地说:“我们对自己的新国家充满信心。如果她的未来没那么好,我就自己亲手把她建好!”凭借自身努力和外界帮助,返乡者们与这个初生之国一道开始新生。再贫困的生活也是生活,包含着生活的全部,有爱的权利,快乐的资格,努力就有未来,劳作就有收获,就像从尘埃中生长绽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