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念不同 导致差异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念不同 导致差异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和人的财富差距会在无形中越拉越大。差距在于面对金钱的态度,理财可以改变人生。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富爸爸,穷爸爸》是罗伯特・清崎臆造出来的一个神话:观念差异真能导致截然不同人生么?相同背景,一个住别墅,一个住贫民区的故事,应该只会发生在美国。但如果仔细环顾我们周围,类似的“穷爸爸”和“富爸爸”其实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李楠最近接到的几个电话,引起了她对观念差异的思考――在这个转型时代的中国,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穷人?

一个电话是二舅打来的,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二舅最近手头比较紧,想炒股又缺点儿钱,你借我1万元吧。”另一个电话则来自小叔:“侄女儿,你手头儿缺不缺钱?住房贷款利率一直在涨,干脆小叔借钱给你吧。”

两个叔叔辈的,一个伸手,一个主动予以援手,一正一反,天差地别。之所以这样,就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与对自身的定位不一样:尽管工作多年,二舅的积蓄从未超过1万元,他认定自己属于应该被社会(亲人)支援的那一群;小叔却在辛苦奋斗10年后,拥有百万身家。

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20多年前,二舅与小叔处于完全相同的起点上,都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子弟。

也许因为某些重大节点上,他们做出的选择不一样:18岁,小叔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考上大学,便每天在路灯下温书。为省下钱买英汉词典,他能步行20多里地去上学;二舅不着急,还有外公的班可以接呢,他优哉游哉地叼根笔,一边听广播一边做练习题。结果是小叔顺利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而二舅则留在了那个小城市,进工厂当了普通工人。教育是一项有着长远收益的投资,投资的最大股东不是家长而是受教育者本人,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就是他为自己倾注的第一桶金。

25岁,该结婚买房了。二舅天天哭诉,外公、姨妈们无奈,攒齐6万元帮他在市里添置了小二居。二舅一直没还钱,因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买家具、生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实在没钱的时候,就伸手跟父母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小叔却不想靠家里,他和女朋友都争气,各自找到一份稳定工作,3年后拿积攒的钱,漂漂亮亮地办了结婚酒席。子女结婚买房,被许多父母看作是自己天经地义的任务。殊不知,对子女的责任,18岁即告终止。子女攒钱买房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综合锻炼理财能力、工作能力、坚忍与决心……能通过这些考验的年轻人,再不会害怕任何难关。

30岁时,二舅厂里的效益开始下滑,他才不担心呢,天塌下来有厂长!业余时间,他最会享受人生,每天借一本小说来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周末打一些不大不小的麻将,挣点儿菜钱;而小叔则已经思考起未来10年的问题。新鲜的事物陆续跃入他的视野,大学收费要并轨了,北京的房价流露升温的迹象,周围有人开始用起手机……他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脚步。听说有个叫张朝阳的年轻人,才30岁出头就获得了数千万元的风险投资。他也不想一辈子做小科员,开始寻找投资项目,让财富增值。穷人的惯常思维是“小富即安”,抛弃眼前的稳定生活,他不愿意;对潜伏的危机,他看不见;国家大事、经济趋势,与我何干?富人的思维方式是居安思危,关注大环境,在变数来临之前把握先机。

2002年,二舅本来可以不下岗的,但他受不了新来的小组长:凭什么呀,迟到5分钟你就敢训我?大丈夫可杀不可辱。二舅陆续换过许多工种,推销水龙头,听不得别人说产品不好;做大厨,天哪,闷死了热死了;开出租车他老与顾客抬杠:“我是司机不比你熟?”小叔这时已经拿攒下的7万元钱开了家小小的书店。他没有贸然辞去公职,在书店没有盈利之前,他选择忍气吞声,对顾客的挑三拣四,领导的吆五喝六,一律笑眯眯。做人的原则谁没有,但在抵达远大的目标之前,和气生财为第一。

二舅越来越没钱,但有些钱,他认为是一定要花的。他坚信,衣服一定要穿品牌,有时候,他宁可3个月不沾荤腥,也要拎一双皮鞋回来:“啧啧啧,老人头的,名牌就是好啊。”用一年的全部积蓄,换了部电脑:“有用有用,上网炒股用。”可后来,电脑成了小表弟的游戏机,以及这屋里最昂贵的摆设。

小叔的“抠门儿”有目共睹。他赚得第一个10万元时,居然不去买车。“买车代步,出门有空调,走几十公里一踩油门就到了。越有钱越小气,有福不会享。”这让二舅愤愤然。他不知道,小叔每进行一次大额投资时,都会计算成本与回报:养车的成本一年2万元,打车多说也就是1万元,哪个合算一目了然。不赶时间,他就坐公共汽车。美国畅销书《格调》对底层人士的心态分析得很透彻,他们之所以喜欢把名牌披挂在身上,T恤上、皮包上、手腕上,无处不见晃眼的logo,是为了获得自信,真正有底气的人,越来越热爱内心的自由,吃什么、穿什么,不是为了博得旁人的惊叹与目光的,是为了自己可感知的舒适度,是不役于物的潇洒,是轻盈与坦然。

二舅讨厌有钱人。他的口头禅是“富人没几个好东西”。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新闻,总能从其中找出骂点:社会不公,,恶人当道,小人得势……他喜欢与比他更穷的人交朋友。听说亲戚家有人顿顿吃肉,他忍不住忿忿地骂娘:哼,有肉也不分给我们吃!回头看另一位亲戚天天喝粥,二舅笑了,从此心理平衡。

小叔也每天看新闻,看到“宝马车撞人案”、“500万元天价医疗案”也义愤填膺。但他笃定地认为,沉溺于骂声中无济于事,理性地投入工作、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的环境,才是该切实努力的方向。更多时候,他热衷于从新闻中获得资讯。他从不羞于与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朋友,交友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二舅在乎很多东西,最不在乎的是时间,他花一个小时逛超市,为了淘得一桶便宜5块钱的油;小叔不在乎很多东西,最在乎的是时间。他每次出门之前,都会上网查好地图,如何坐车、倒地铁,如何避免无意义的时间浪费。每天要做什么事,都规规整整列一张表,1、2、3、4,以杜绝心血来潮盲目行事。对未来的计划,他是采取倒计时的方式,为了2008年扩大书店规模,2007年需要做到利润额多少,2008年又要做到多少……

人生必须精打细算,因为生命比任何消耗品都容易匆匆流逝,经不起蹉跎。贫与富不是绝对的,永恒对立的是观念本身。我们需要思索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在抱怨、依赖、等待与无所事事中,周而复始地度过贫瘠的人生。

理财就是理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生设计和理财观念都要随之改变。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起了重大变化,无论在收入分配、医疗保障、退休规划都与以前大不相同,从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今日面目全非。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毕业轻易就能找到工作,而且只要工作出色,就可以迅速升职,取得高工资。而现在,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很不错了,如果经验和专业能力弱一些,就很难在公司中立足。在社会处于转型期时,每一代人都有可能成为政策转型的牺牲品,无论是当初的上山下乡,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分流,还是如今的毕业分配,如果不能尽快在时代这辆飞驰的列车上找到位子,就很有可能被甩到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单凭知识与技能,年轻时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和理财投资观念,未来生活就很难得到保障。

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人都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被社会洪流所左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越来越大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因而能够基本把握自己的人生。

37岁的蒋颖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跟其他懵懵懂懂成长起来的同龄人不同,她从小就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这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她喜欢迎接挑战,易接受新鲜事物,善于把握机会,因此人生现在更加丰富多彩。

1988年,在高三同龄女生正勾画大学校园美梦时,蒋颖心中已经为她的将来画了一个圈。18岁的蒋颖以上海文科前20名的骄人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英美文学专业,这个专业是当年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英语当时也被认为是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一个专业。

可是,大三时,20岁的蒋颖开始内心怅然,听写、朗读、练口语,每天读着莎士比亚的英文版小说,学习如此纯粹的英文,让她觉得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她开始憧憬并制定计划――出国求学。于是,考托福、找学校、办签证,1991年的一天,蒋颖拖着两个箱子、带着几千元学费只身前往纽约。

在美国,蒋颖完成了影响她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变――转读会计学。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明确地确定个人近期目标。为此,她在美国拼命选课,用两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常人需修读4年的会计专业的大学文凭。1993年中旬,蒋颖大学毕业,那时的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大萧条的阴霾。她很幸运,找到了一份在当地一家公司做会计的工作。不久,她转投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会计事务所。

在这里任职期间,她为企业税务筹划市场的魅力所吸引,并就此开始一个税务筹划者的生涯。这份工作蒋颖干了两年,对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的她来说,这是一段影响她未来工作方向的特殊经历。在这家事务所里,蒋颖什么都能接触到,做了审计,也接触了很多税务工作。她很快意识到更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蒋颖当时的想法是:审计并不适合她。她也不希望因为个税将工作范畴固定在当地狭小的富人圈子,进而限制了自己未来发展的内容。她想要接触大企业的税务筹划业务,她认为自己最终还是应该在与中国密切相关的领域里才能有所发挥。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没多久,正好这时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行,由于业务扩张的关系,打破德勤以往“重点栽培毕业生”的惯例,在社会上大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加盟。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如愿加入了德勤。国际税法难,是业内的共识。从事国际税法的人多出身于法学院或税法专业。然而,这对花两年时间读完4年大学的蒋颖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工作之余,她还读完了税务学硕士。

接下来就是蒋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回国发展。当时的德勤中国规模并不大,这给蒋颖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一个空间,她很快晋升为税务合伙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她与同事一起建立了公司税务部门的内部培训系统,开始给每个级别、每个职位设置系统的培训目标,组编美国、加拿大的税务筹划案例作为培训教材。当系统成型时,他们开始迅速扩建团队,部门每年人数以翻倍的速度扩大。

从表面上看,蒋颖的人生似乎与理财没有什么关系,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会对理财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生路上,真正意义的理财应当说是从有了个人收入开始。理财首先需要有财可理,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收入水平,则是理财的基本前提。难怪有人形象地说,会赚钱的人是印钞机,会花钱的人是提款机,会存钱的人是点钞机。懂得“三机一体”的人,才是理财高手。因此在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时,一定要尽量往高处走。不要被一些善意的规劝所迷惑,或者被一些所谓人力资源专家的“看长远发展”的说法弄糊涂。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人生路上的理财加减法

有了收入之后,多数人会沉浸在积累财富的喜悦中,虽然手中的现金数额可能很小,但还是要兴冲冲地将它逐月存入银行。如果用四则运算来比喻,这个时期运用的是加法:1月份的工资是被加数,2月份的是加数,相加后产生一个“和”;第3个月,“和”又成了被加数,新的工资结余成了加数,依此类推。经过日积月累,这个“和”会不断增大,达到一定数额后,你可能到了结婚的年龄,对于不能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这笔因“加”而来的积蓄会派上大用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这笔钱则会成为婚后小家庭的第一笔财产积累。

成家之后的理财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四双手在共同堆积家庭财富的“金字塔”。这时,两人正年富力强,收入会稳步增长,不知不觉间存折上已经过了5位数甚至6位数。并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理财观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收益最大化成为家庭理财的第一目标。于是许多人逐渐对收益高的投资方式感兴趣,往往不看风险只认收益,炒股、企业集资、民间借贷等让人趋之若鹜,其间可能有人炒股赔钱,有人集资被骗……经过这些投资失败的教训,许多人冷静了许多。这时减法派上了用场,一些风险大的投资方式被逐个减少,炒股、集资等都成为“减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只留了开放式基金、国债或银行储蓄。

不知不觉步入了中年门槛,这时已经是三口之家,理财智慧也达到了最高境界,并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虽说经历减法之后,投资渠道不是很多,但这都是根据个人实际而“浓缩的精华”,并且会“一条道走到黑”。炒汇、买基金有了经验,肯定会倾其所有而“不浪费一分钱的资源”;认准了比较稳妥的储蓄、国债,会“翻着跟头往银行存钱”,这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这条适合你的投资渠道会呈现裂变式的发展――在经历加、减两种运算之后,乘法将你带入了人生理财最辉煌的时期。

到了老年之后,虽然能按月领取养老保险,但奖金、提成、各种补贴已经与你无缘,你的实际收入可能只有壮年时的三分之二。对这些养老、保命钱就要非常谨慎,不容有半点风险,所以一些投机性质的理财方式逐渐淡出,这时除法便进入了你的生活。因为多数老年人会选择银行储蓄作为理财的主渠道,所以理财收益顶多能达到炒股、炒汇时的三分之一;虽然你的积累不算少,但一场大病就可能使你的资产被“除”去一半。如果说,退休前是财富的积累期,退休后就是财富的消费期,也可以说是被“除”期。由此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加、减、乘法是人生理财的关键时期,这时运算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晚年幸福,运算的数额大了,即使被“除”去一半你可能还很有实力,但如果本来积累就少,除不了几次就会两手空空了。

项建庭的财富故事

在上海,有个叫项建庭的年轻人,今年刚刚26岁,但他从月薪800元起步,到如今短短5年间,项建庭已经拥有3套房产,净资产超过200万元,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显然,项建亭从零开始的理财之路让同龄的年轻人望尘莫及。在26岁这个年纪,有的人还在继续研究生的课程,有些已经工作的年轻白领,大都还在依靠信用卡透支挥霍人生,看着日益高涨的房价感叹生不逢时。而当许多同龄人刚刚开始了解什么是基金的时候,项建庭已是市场中的“老将”了,他在房产、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各个领域收放自如,A股、B股、H股无一不精,理财触角也从中国拓展至美国、欧洲。人和人的财富差距也许就是这样在无形中越拉越大的。难怪项建庭说,差距不过在于面对金钱的态度,理财可以改变人生。

面对这样传奇式的财富故事,很多人首先会流露出嫉妒和不平的情绪,认为是项建庭的运气太好了。事实上,财富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在每一次机遇来临的时候伸手抓住。而其中的核心便是投资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市场敏锐的判断。

2003年,当意识到房价上涨加速的时候,项建庭一下买了两套房子,尽管当时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个举动在几年后的今天,显示无与伦比的智慧。随着房价的上涨,项建庭一跃成为城市中的“有房一族”,资产也因此快速膨胀。

当然,项建庭也不是一出生就是理财神童。他的第一套房是父母资助的,53平米的房子,当时只花了10万多元。到2003年,他发现房价依然不断上涨,而且不太可能有下降的趋势。于是刚刚工作1年的项建庭和女朋友一起凑了8万元,买了第2套房子。也是一套二手房,和第一套房的面积接近,而价格已然翻了一倍多――总价24万元,首付款30%,剩下的依靠贷款。幸好有第一套房子做基础,租金正好能用来归还一部分贷款,两个人的收入应付还贷绰绰有余。

幸运的是,在这之后的半年中,项建庭的工作逐渐步入轨道。在房产公司从事办公楼业务,项建庭因为工作业绩出色,拿到一笔可观的业绩提成。目睹继续攀升的房价,项建庭立即决定把钱花在“刀刃”上――买下第3套房。

和购买第2套只相隔半年,即2003年底,项建庭以80万元的总价,买了一套130平米的期房。首付30%,剩下的贷款,这令项建庭立即感到还款的压力,每月的还款陡然增加到6000多元,财务链条被绷的很紧。好在项建庭生活消费并不奢侈,每有闲钱就提前还贷,再加上一些奖金收入,3年多下来,贷款总额如今已剩下不到30万元,前两套房的租金收入2500元,每月用来还贷正好满打满算。

项建庭说,目前他手中的3套房产总值已经占到总资产的2/3。2007年他还有投资房产的打算,只是限于资金实力,只能投资那些房龄较长的小房子,只要租金回报率可以超过5%就值得投资。

也许是从事房地产行业,项建庭对房产特别有感情。以2003年的收入水平,项建庭决定买房,而且一年内买了2套房确实是非常大胆的决定。他自己也坦言,当时的还贷压力非常大。不过值得借鉴的是,他当时是和女朋友两人一起做出买房的决定,这样就降低了不少财务上的风险。一个人不可能的事情,两个人也许就可能了。

26岁,拥有3套房,同时又赶上了房价大涨的黄金年代,项建庭由此一跃成为大都会中的“有产阶级”。而很多和他年龄一样的办公室白领,却还过着“月光”的无资产生活――差距在此时悄悄拉开。

虽然在房产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项建庭的投资并不仅局限于房产,他的基金理财同样可圈可点。为了考察不同基金的收益情况,他先后选了50多只基金。这让他对挑选基金公司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从2003年开始投资开放式基金,项建庭已经算得上老基民了。目前为止,项建庭先后买过的基金超过50个,每有余钱,他总是将其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基金。其中一部分基金,项建庭开通了定期定额,每个月投资200元到500元不等。这笔钱,项建庭自称是为养老做准备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养老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养老福利正在逐步削减,据说目前每月交纳的养老金,以后大致只能满足我们退休后生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后该如何建立年老后的财务尊严,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项建庭说,他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以普通的月消费支出1500元计算,假如保持这个消费水准不变,那么按照通货膨胀3%计算,在60岁退休的时候,大致每月消费水准应该是4478元。如果预期人类平均寿命为85岁,那么就需要储备退休后25年的消费支出,大约需要134.3万元。

“这笔钱听上去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是我算了一下,只要每个月存200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10%到15%,那么养老问题就能解决了。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大概可以达到三分之一,自己要解决的是89.5万元。从23岁起,起初投资700元,然后每月增加投资200元,即每年投资2400元,年平均回报率10%,到60岁的时候就能存下89.7万元了。”

除了基金,项建庭对股票投资也颇有心得。尽管从时间跨度上看,他顶多只算是“稍有经验”的股民,但他的投资横跨A、B、H股市场,这让他能够用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国际化的视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去年五一长假,趁着去香港旅游的机会,项建庭开了个新账户,开始了海外基金定期定额投资。他选了一只富达(Fidelity)的环球基金,大半年下来,不仅把高额的交易费(手续费5%)赚了出来,还小有收益,项建庭自己觉得还挺满意。

最近看到欧洲经济颇有起色,项建庭打算在2007年增加投资一只欧洲基金,用欧元投资,顺便提高家庭欧元资产比例,分散投资风险。

美国股票也是项建庭关注的目标。2007年,他不仅打算继续加大H股的投资,同时还希望将股票的“地盘”扩大到美国。

通常贫穷人家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较负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运气好或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较正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更努力或克勤克俭。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财习惯不同。投资致富的先决条件是将资产投资于高报酬率的投资品上,例如股票或房地产。而存放在银行无异于虚耗光阴,浪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转变观念,“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个人的贫富,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首先取决于思想理念,贫富、成败的差距是由理念、而不仅仅是劳动和聪明创造的。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理财产品,这让每个人都有了成为富翁的机会。利用股票、期货、国债、可转债、外汇、票据、收藏等产品,可以让原始财富获得远高于银行储蓄的回报,从而更快地积累财富。

中国接下来的10年可能是贫富差距加速分化的10年,起点相同的人最后可能处于不同的财富阶层中,其差别就在于理财。因此理财必须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让金钱为你而工作,而不是你为金钱而工作,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才是正确的理财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