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小衔接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小衔接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的哈克教授研究指出,幼小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该理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关系人的断层

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而言,幼儿园教师是其“第二母亲”。一旦他们在幼儿园里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找这位“第二母亲”,对教师倍感依赖和信任。而进入小学,他们必须离开“第二母亲”,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而非生活。因此,当生活上遇到问题时,孩子更多地是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关系人的突然转换,惯于依赖的习性被迫改变,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倍感压力和负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能“狠下心”让孩子“操劳”、让孩子“碰壁”。当孩子遭遇困难时,能按捺着心中的焦急,鼓励孩子坚持。一旦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就会随之建立。不要以为生活与学习无关,一个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势必是个懂得管理时间的孩子,他会比周围的孩子更会计划与安排,并且,他会把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自信移用到学习上来。

2. 行为规范的断层

在幼儿园,孩子的规范意识比较淡薄,其独特个性及个人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随意插嘴、离位等行为,在幼儿园里被当成理所当然的个人需求。但这一切来到小学便会被漠化。突然出现的众多行为规条,会让孩子倍感约束。严重者,会变得胆小怕事,在合理的个人需求前,怯于表达自己所需。

其实,并非小学就缺乏自由的空间。如果不想让孩子因为行为规范的突然限制而产生压力,只需调整孩子的心理状况就可以了。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规范意识,明白“无规矩难成方圆”的道理,明白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保证各项活动公平、有序地进行。

3. 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在幼儿园拥有相对固定的交友圈,与同伴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往秩序。上小学后,他们会被迫与小伙伴分离,进入陌生的环境中,认识新朋友,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的突然改变,会让孩子产生莫名的无措。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秩序,这个“世界”是大人们难以干预的。干预的结果是把自己的孩子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去交往,并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处理交往问题,让孩子在同学间和集体中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

4. 期望水平的断层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小学是不一致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提倡张扬孩子的个性,全面开花地对孩子进行培养,而小学的教育重点却是学科教育。在幼小两阶段的对比中,不少孩子会不停怀念幼儿园的美好,而变得逃避现实,畏惧,甚至厌学。同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亦出现差异。家长们会对新上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优秀,想必在小学仍然优秀。于是,无形的压力就压在了孩子的身上。

要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关键是要让孩子端正心态、摆正位置。首先让孩子认识到小学与幼儿园的根本不同,不能再抱着旧观念去适应新环境,要消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其次,家长也要端正心态,别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教会孩子正视自己在班集体内的位置,不过分拔高,也不过分贬损。

5. 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园没有既定的教育进度,教育任务轻松,多以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发现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学习形式是深受孩子欢迎的。来到小学,繁重的学习任务要求小学生采用正规严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会使孩子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的头20分钟是传授知识的黄金时间。如何在这宝贵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学习效果,是低年段老师所面对的难题。一年级教师就要多花心思在教学环节上,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生动活泼的环节,寓教于乐,使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除了需要多样的形式外,关键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手段,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这当中包含两层含义:形式上的快乐和驾驭知识的快乐,重点在于后者),才会懂得“苦”(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寻“乐”(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