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趣说曾侯乙编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趣说曾侯乙编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学们,你知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史称“曾侯乙”,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他生前制作的编钟在已发现的编钟乐器中绝无仅有、举世无双,说他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可谓当之无愧。

发掘往事

1978年2月,驻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某部队扩建营房。在一山岗开山平地时发现了一座面积达220m2的“超级古墓”,湖北省博物馆闻讯立即组织考古人员进行实地勘测与发掘,但墓葬上的47块椁盖板均由60cm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m,重约4t这让考古人员一时不知所措,情急之下,“请”来了10t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藏满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文物浸泡在3m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浮在水面上。

但把水抽干后的发现却让人兴奋不已,在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袍鼓等等,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天下奇绝

“钟”早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战国时发展成61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可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共65枚,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镩,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总质量达2500kg,整套编钟有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长10.79m,高2.73m,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钟架有320个构件,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全套物件总质量达4421.48kg。

编钟的上层有19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状各异,一套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i)钟”,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3枚长乳甬钟组成,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琴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令人叫绝的则是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可谓是天下奇绝。

成功“克隆”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复制,1983年1月,八十多位专家在武汉对复制编钟进行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钟演奏的中外乐曲,一致认为复制品完全达到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体粒”搬家

2007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新陈列馆落成,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住”了3100多天的编钟要搬家了,但对这一“国宝”的庞然大物进行搬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保证拆卸及搬运安全,专家花了两个多月对编钟进行全面“体检”,经过检查和分析,专家得出结论:2400多岁的编钟仍然“健康”,而整个搬迁过程则是采取拆散后用防震小推车由武警送到新的综合馆进行重装。

新谜待解

在去年搬家前的“体检”中,专家惊奇发现,65件编钟中的几件小编钟,钟体内腔并不十分对称,却仍能发出美妙的“双色音”,此前,学术界多认为,一件编钟之所以能奏出互不“打架”的两个音,与钟腔对称性密切相关:只有钟腔对称性好的编钟,才可以让音律和谐共生,这次新发现否定了这个论断,并使编钟发音的千古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钟腔的对称性并非决定因素,那么“一钟双音”的玄妙之处究竟在哪里?专家说:这个秘密还有待以后的研究去揭开,你有兴趣去揭开这个谜吗?

同学们,最后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在新综合馆的《曾侯乙墓》陈列中,设有5台立体键盘,键盘上的每一个琴键都对应着相应的编钟,只要观众按动琴键,展厅内电子大屏幕上相应的编钟就会摆动起来,并发出美妙的乐音,激光全息影象技术合成的三维立体“编钟”将悬浮在展厅,有机会去武汉玩,可千万不要错过去湖北省博物馆亲自“触摸”一下,还可通过“敲击”让它“演奏”乐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