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遥遥无期的狂想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遥遥无期的狂想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形形——捕捉灵感,陶冶性情或养家糊口。克罗德·德彪西创作《萨克斯管狂想曲》的动机,则是为了金钱和一个叫伊丽斯·赫尔夫人的虔诚音乐迷。

赫尔夫人是一位喜欢萨克斯的富裕的波士顿女士,1895年,她委托德彪西写一部萨克斯管曲子。就德彪西而论,这项委托有利也有弊。弊是他对萨克斯管不熟悉,好处是报酬都已经付了。他还是同意了这项合作。

但他却压根就没有为赫尔夫人写曲子,而是忙于自己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还有很多其他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和《大海》。一晃8年过去了。

1903年的一天,一个人出现在德彪西的公寓前——不是别人,正是被德彪西称为“萨克斯女人”的赫尔夫人,她问德彪西,她的萨克斯曲子在哪儿呢。

德彪西被逮住了。他还是对萨克斯知之甚少,就迫使自己重新开始了解那个被他视为“像水一样的乐器”。他做了一些练习,请教了一些懂萨克斯的朋友,他这才知道萨克斯管表达浪漫和细腻的品质就像单簧管。1904年,德彪西参加了赫尔夫人的独奏音乐会。赫尔夫人穿着粉红色长礼服,吹奏着文森特·丹第——她委托的另一个谱曲者为她写的曲子。

又过去了1年,德彪西草拟了一支萨克斯曲子的轮廓,暂时叫《幻想曲》。但即使正规曲名也很久才定下来。在平淡而老套的《狂想曲》正式名确定下来之前,他还尝试过《东方狂想曲》和《荒野狂想曲》。1911年,德彪西试图将曲子改编成管弦乐曲子,结果不成。他索性将还未完成的曲子打包匆匆忙忙地送给赫尔夫人。7年后,德彪西终于逃脱了这件差事——因为他死了。他的同事让·朱尼斯·罗杰—迪卡斯拿起这部管弦乐进行改编,直到1919年,《萨克斯狂想曲》才在巴黎上演。

译者简介

李波,男,汉族,祖籍山西左权,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于四川广元。曾京漂八年从事写作与翻译。2007年移居美国,和太太Kimberley居住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主要作品:合著《酷美语》(两册含光盘?外研社),译著《音乐启蒙书》(四卷?中央编译)、《音乐的希望》(三卷?北大出版社)、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即出)、《美国》(知识出版社)、《回头无岸》(中国电影),文化评论《中国食文化批判》(华龄出版社)、《口腔里的中国人》(东方出版中心)、《吃垮中国》(光明日报),杂文集《狗眼看世界》(中国友谊),社会评论《老板是靠不住的》(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