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横裂功能性修复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横裂功能性修复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曾永红,王晓波,陆伟,孙应明,丁加根

[摘要]目的:对面横裂的传统手术方法加以改进,使口角形态更为自然、上下唇运动协调,减少口角溃烂,并使颊部丰满。方法:改变两种传统方法直接缝合口角的方式,而以三角形返折瓣形成新口角;尽量保留颊部软组织,行肌功能修整,恢复口轮匝肌环形结构;颊部皮肤以“Z”瓣交叉,避免瘢痕直线收缩和组织菲薄的凹陷性畸形。结果:以此方法进行的8例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口角炎和溃烂,唇外形自然,运动协调,颊部丰满。结论:采用功能性修复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上下唇运动时的协调性,术后患者表情自然,且有效地避免了并发症。

[关键词]面横裂;功能性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6)12-1388-02

面横裂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系胚胎发育时期上颌突和下颌突未能完全融合所致,有单侧面横裂和双侧面横裂之分。由于相对唇裂来说面横裂的发生率要低得多,所以在临床上许多医生对其治疗缺乏经验。以往的术式只是恢复口裂的大小,对口角、上下唇运动协调性未作考虑,效果欠佳。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8例面横裂患儿采用唇红粘膜三角瓣返折形成新口角,并行口轮匝肌的功能性修复,从而使面横裂的修复效果明显改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8例患儿,男7例,女1例,单侧7例,双侧1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22个月。均为面横裂一度(即裂开到颊部,未及咬肌前缘)。

1.2 方法:手术均在经鼻插管全麻下进行。单侧面横裂以健侧口角为参照,双侧面横裂患儿安静时上下唇自然抿合时可见自然口角痕(唇红粘膜皱褶消失处),以此点作为新的口角转折点。

1.2.1 标记画线:在上唇唇红缘新口角点定点a,下唇唇红缘新口角点定点e,上唇以点a为底边端点设计向颊部的等腰三角形粘膜瓣abe,(如图1右侧口角),下唇以点e为底边端点设计向中线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切口efg。上下唇以点a、点e沿唇红缘向颊部作延长线设计,交汇于颊部皮肤为点h。

1.2.2 切开缝合:按设计切开abc粘膜瓣,切开efg,切除ahefgcb区域皮肤和粘膜,保留粘膜下肌层组织,abc瓣向下内返折插入efg三角形缺隙。点a与点e相对缝合,点b与点f,点c与点g相对缝合。口内粘膜直接缝合。

1.2.3 肌功能修整:将口角处上下唇的口轮匝肌均作分离,行肌功能修整,上下唇口轮匝肌肌束作瓦合重叠,用缝线缝合,使恢复成环状结构,且颊部肌层因瓦合重叠而使此处丰满。

1.2.4 颊部皮肤“Z”瓣:新口角外皮肤,以点a至点h长度确定颊部“z”瓣大小,向白唇方向约60°上唇定点i,下唇定点k和点j,形成上下可交叉的“Z”瓣。切开作“Z”瓣交叉,6-0尼龙线缝合(图1)。

2 结果

8例患儿口裂形态自然对称,口角形态动态时与静态时均比较自然,无口角炎发生,无口角裂开(如图2,见中插6)。

3 讨论

3.1 面横裂又称为巨口症,是胚胎发育时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完全融合形成的,面横裂是诸多面裂中的一种,临床并不多见。还有一些面横裂是作为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而出现的,比如一种属于第一及第二鳃弓畸形的,也常表现为巨口症,但并非真正的巨口症,它是因为软组织的缺失,使口角斜向患侧,伴有一侧颌骨发育不良和外耳畸形。

面横裂的临床表现是口裂增大,口角外形丧失,患侧口角呈水平或斜向上至颊部裂开,轻度者仅口角裂开,或伴有颊部肌层的裂开,皮肤粘膜完整,颊部为深沟状凹陷。重度者口裂一直到耳前。大部分的患者裂隙一般在咬肌前缘。

3.2 面横裂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采用直接缝合法或口角成形术。两种传统手术方法对口轮匝肌未作特殊处理,只是将其对缝,面横裂上下唇的口轮匝肌分离,上下唇运动时常常在唇部运动上不能很好的协调一致,紧闭上下唇和嘬口时的力量在口角处显得较弱,术后口部运动不自然。功能性修复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了口轮匝肌肌功能修整,将口轮匝肌分离后切断,断端在口角处瓦合重叠,使上下唇口轮匝肌重新形成一个环状结构,恢复了口轮匝肌的形态和功能。肌肉收缩和松弛可以完成嘴唇的各种表情和运动。

3.3 传统的两种方法处理口角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口角炎甚至口角的溃烂,其原因为口角直接缝合形成一个尖锐的口角,唾液容易在此部位积留。这种缝合法的口角在张口时口角处不能缓冲张力,早期患儿大哭时甚至容易牵拉裂开。

功能性修复法对口角的处理是采用唇红粘膜三角瓣的返折向对侧唇红插入,返折的三角瓣使口角有一个缓和的转折角,唇形自然,特别在张口时更符合生理要求,可以缓冲大张口时的张力,这种圆滑的口角转折避免了唾液的积留,不易形成口角炎或溃烂。术后护理也变得轻松方便,无需如传统方法那样用绷带作颅颌固定限制张口。这种唇红粘膜三角瓣的返折向对侧唇红插入除了唇红缘口角点对缝处缝合在皮肤上,其余缝合口都在粘膜区域内,所以唇红缘是完整连续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是上唇红唇粘膜三角形瓣返折向下唇插入,也可设计下唇粘膜三角瓣返折向上唇红唇插入,术后的瘢痕都不明显,不会影响美观。

3.4 单侧面横裂的新口角位置可以根据健侧的口角位置来确定。双侧面横裂患者的新口角位置确定通常是以患者双目向前平视时,双侧瞳孔垂直线与口裂相交的点来确定。而我们采用的方法可能更加个性化。通过仔细观察双侧面横裂患者的上唇,可以看到在上唇粘膜与颊粘膜移行处可以看到两种粘膜皱褶的改变,以及唇白线有微微上翘的形态,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新的口角点位置,即a点的位置。这样定出的新口角点更加适合个体,口角形态更为自然。

3.5 新口角外侧皮肤直线缝合容易形成瘢痕的直线收缩,使新形成的口角移位,且会出现凹陷畸形,使修复后静态效果仍旧是“大口”的直观效果。做“Z”瓣交叉就可以消除直线收缩,同时将颊部肌层作肌功能修整,消除凹陷畸形,使得颊部丰满自然。

[收稿日期]2006-09-21 [修回日期]2006-11-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