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文为质 因乐谱章 弹奏优美乐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文为质 因乐谱章 弹奏优美乐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

――雨果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量。语文教育,尤然如此。而作为一种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类艺术,音乐和语文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都具备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功能。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把音乐手段跟语言教学和谐地沟通起来,成功调动学生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巧用音乐手段,配合课堂教学,具有如下好处:

1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信息的悦纳度。

俗话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歌、唱歌,利用这个兴趣因素,笔者在教授第三册诗词单元时,挑出《虞美人》、《一剪梅》等旋律优美的词曲,课堂上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听歌、品味、齐唱,上了一节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课;同时,另一个教学班则采取了传统的讲解、诵读的教学方式。第二天用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两个班的及格率都在80%以上,相差无几。但一个星期后再次进行检测时发现,以歌带学的实验班,及格率是66%,而另一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班,及格率不到50%。之后的多次对照实验证明,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巧用音乐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悦纳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协调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作为非具象性的艺术,音乐能够让人在欣赏时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判断等心智活动开发人的右脑,并使贮存于脑内的信息直观化,有效协助左脑的大量信息逻辑化。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用音乐组织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经过31天的教学,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配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跟有意识的统一中接受语文信息和语文知识,便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理解知识、吸收信息的潜力。

3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长时间接受知识灌输而产生的大脑疲劳。

长期使用直接教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单调的刺激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妙用音乐,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语文材料,获取语文知识。比如,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旧课时,可以播送节奏缓慢的抒情音乐;当学生堂上练习时,可以播放节奏明快的轻音乐……诚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音乐使愁苦人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重。”既然要发挥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我们就不能忽视旋律和节奏的刺激力量。洛扎诺夫曾经指出:让大脑在每分钟60派的古典音乐中放松,然后再集中精力,幻想自己身处于一片鸟语花香之中,使心境得到良好的刺激。这样就能令到大脑左右半球协同一致地工作,心跳脑电波取得与音乐同步的节奏,进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当然,如果我们以辨证的视觉进行审视,介入了语文课堂的音乐,无可否认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一旦把握不当,便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是以,在语文课堂上运用音乐手段,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⑴ 了解所教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对于各类音乐的欣赏水平。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站在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把握所教学生的层次,还有他们对于各类音乐的欣赏水平,结合所教内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了解到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在讲授写作手法的“实写”和“虚写”时就引用了《东风破》里的部分歌词: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品味、体会虚实结合的妙处。之后让学生仿照歌词写一些例句,亦多有令人惊喜之作。由此可见,“备学生”是用音乐之前的最基本的步骤。若是你对一班平日只懂欣赏流行金曲的学生大谈高山流水之趣,阳春白雪之美,恐怕难免落得个讲者兴致高昂,听者茫然不知的结果了。

⑵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文制宜,选好所需的音乐。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选不选音乐,选什么音乐,是有讲究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音乐要跟教学内容统一。因为,播放音乐的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要保证学生在“乐一乐”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学习语文。如果教师不注意音乐与教学内容的统一,便很容易适得其反,将学生的认知和情绪误导到学习内容以外的地方去。笔者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这节公开课时,曾尝试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事后听课老师认为这个音乐伴读并不合适。笔者认真反思,“不合适”的原因,在于音乐 内容、音乐基调与课文内容、课文基调的不统一,不和谐。《葬礼进行曲》是一首沉重忧郁的进行曲,缓慢的旋律,低沉暗哑的和弦,象征着波兰人民拖着沉重的脚步,为死难者送葬的情景。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哀而不伤,既有对死难烈士的热烈颂扬,又有对“3・18”事件的理性总结。总的来说,所选音乐与教学内容并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正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⑶ 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常识,收集充足的各种类型的音乐素材。

从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这个角度考虑,在音乐播放之前或播放之后,教师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对所播音乐作点必要的介绍的话,学生不但会对语文内容有更深的感受和领会,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本学期笔者教授苏轼《赤壁赋》的时候,选用了琴箫合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作为它的伴读音乐。乐曲开篇,古琴声起,古朴悠扬,整个课室沉浸在宁谧的氛围中。这时,教师插入必要的简介:本曲琴箫互应,悠然自得,深得青山绿水之中的渔樵之乐;再联系《赤壁赋》主客问答中体现的人生感慨,豁达情怀,所谓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此时,古琴声缓,箫声奏起,悠远疏淡,由远而近。

男中音和着节拍吟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琴箫相应,如主问客答,此起彼伏,洒然自得。诵读男声悠然继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学生中,有人和着旋律低吟,有人押着节拍轻摇,有人悄然动容,有人寂然遐思。文章展现的优美意境,音乐唤起的强烈美感,使他们如痴如醉,乐而忘返。课后学生纷纷反映,乐与文的绝妙配合,教师恰到好处的提示,是他们体味课文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语文教学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慢慢摸索的今天,众多语文教育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各种崭新的教学方式。笔者希望,恰当运用音乐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尽可能地铺展开一副多层次、多感官的情感场,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以文为质,因乐谱章,传授知识,情知并茂,弹奏出一曲优美的教学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