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铲湾集装箱码头疏浚施工技术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铲湾集装箱码头疏浚施工技术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结合深圳港大铲湾集装箱码头疏浚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大型绞吸船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管理的控制点。

关键词:疏浚;施工技术;管理

1工程概况

深圳港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西部南头半岛西侧、妈港港区的北部、宝安西乡镇境内. 码头区为吹填成单一大突堤,工程分期建设,其一期工程建设三个10万吨级、两个7万吨级全集装箱泊位。 先期进行的集装箱码头的陆域形成工程,需人工形成陆域约454. 2 万m2 ,采用一次围堤, 利用码头一期工程港池航道开挖疏浚泥土整体吹填形成。

该工程的疏浚土全部用于吹填,且疏浚土质与陆域形成紧密结合,疏浚吹填施工中软土(淤泥、流泥)和硬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粗砾砂)要进行剥离疏浚,即软土吹入远期(区) 、三期(区)和二期(区) ,下卧硬土吹入一期、辅建区。 利用下卧硬土将一期区、辅建区尽快吹填成陆域是疏浚吹填的首要目标。

各区吹填土土质分配如下:

一期,下卧硬土(除表层淤、流泥);

二期,表层淤、流泥和剩余下层硬土;

三期,表层淤、流泥;

远期,表层淤、流泥;

辅建,下卧硬土(除表层淤、流泥)

该工程疏浚土可分为流泥、淤泥、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粗砾砂、花岗岩。

1)流泥:深灰色至灰色,饱和,流动状态。 含腐植物,臭味,局部含少量贝壳屑。 存在于码头及港池区表层。 该层含水量高,空隙比大,快剪和固结快剪C和Φ 值均较小, 入击数大部分自沉, N < 1 击, 个别因含贝壳屑N < 2 击. 为极软弱土层. 平均厚度3. 69m,施工区内层底标高最高- 4. 49, 最底- 9. 41m。

2)淤泥:深灰色至灰色,饱和,流动状态。 含腐植物,臭味,局部混粉细砂或中粗砂及多量贝壳屑。贯入击数大部分自沉, N < 1击。 平均厚度3. 05m,层底标高最高- 6. 13,最底- 15. 42m。

3)粉质粘土:灰黄或灰白色,可塑,饱和,局部夹铁质胶结薄层。 多呈透镜体状夹于粗跞砂层或淤泥质粘土中,贯入击数平均为N = 11. 1击。 层底标高最高- 7. 54m,最低- 14. 08m。

4)淤泥质粘土:灰或深灰色,软~流塑,饱和,该层土多呈淤泥质粘土,个别因排水条件改善而呈淤泥质粉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贯入击数平均为N=3. 2击。

5)砂质粘土: 黄褐色为主,局部为棕红、灰白色。 可塑至硬塑状态,湿,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层,以高岭土、黑云母碎屑和石英砂为主。 该土层吸水性好,局部含水量高达40%以上,平均贯入击数为N =24. 8击。 在港去区内上层顶标高最高标高- 9. 38m~ - 11. 48,最低标高- 23m。

6)花岗岩:

(1)花岗岩全风化: 黄褐色为主,局部为棕红色,湿,硬塑或坚硬状态,风化呈土状,遇水易软化,含石英角砾。 层底标高最高处为- 13. 78m,最低处为- 39. 38m,平均标高为- 26. 55m。 平均贯入击数为N = 39. 6击。

(2)花岗岩强风化:黄色或黄褐色为主,局部为浅黄色,稍湿,坚硬,岩芯破碎,风化强烈,呈半岩半土状,裂缝发育,手折可断遇水容易崩解。 层顶标高为- 11. 48m,最低处为- 47. 43m,平均贯入击数为N = 153击。

(3)花岗岩中风化:黄褐色为主,局部为浅红或棕红色,稍湿,坚硬,风化强烈,裂缝发育,岩芯破碎成短柱状。 层顶标高最高处为- 12. 56m,岩石质量RQD约为30%。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均在26. 7MPa以上。

工程所在水域区域狭窄,港池内水深在4~1 m之间,施工区与吹填之间水域水深只有+ 0. 5 ~- 1. 0 m,且潮差很小(平均潮差1. 39m,平均高潮2. 39m) ,水上、水下管线通过困难。

疏浚施工是在围堤施工开工后第四个月开工,第四个月围堤远期区、一期B 区围堤标高达到+ 3. 5m具备初期的储泥条件,第六个月一期A区围堤达到+ 3. 5m,以后围堤加高与疏浚同步进行,因此施工干扰大。

2施工技术

2. 1施工船选择

1)第一阶段: 根据该工程第一阶段的施工要求、工程规模,在第一阶段选用1600m3 /h型大绞三艘, 1450m3 /h小绞两艘承担第一阶段施工。

2)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施工中考虑到工程规模、围堤进度, 为最大限度避免停工, 选用1600m3 /h型大绞一艘, 1450m3 /h小绞一艘承担第二阶段的施工。

3)炸礁清渣船舶:选用8m3 抓斗船一艘,运石船若干艘。

4)辅助船舶: 根据现场施工船舶数量、水下管情况第一阶段选用起锚艇三艘, 900匹拖轮一艘,交通及测量船一艘。

2. 2绞吸船操作方法

1) 1600m3 /h型船上层开挖,根据泥层厚度变化前移距控制在1. 5~2. 0m,绞刀切削后度为2~4m,按1~2刀(正反为一刀以下同)施工,横移速度控制为10~16m /min,绞刀转速为18~20 r /min。 硬土开挖前移距控制在1. 5m,绞刀切削厚度为1. 0 ~1. 8m,绞刀横移速度为10 ~14m /min,绞刀转速为20~28 r /min。

2) 1450m3 /h型船上层开挖前移距控制在1. 8~2. 0m,绞刀切削后度为2~4m,按2~4刀开挖,横移速度8~12 m /min,绞刀转速为10~15 r /min。 下层开挖前移距为1. 5m,切削厚度2m,按2~4刀开挖,横移速度8~10m /min。

2. 3挖深控制

每条按分层施工的要求,通过桥梁下放深度指示器控制绞刀的下放深度,开工前要求对深度指示器进行校验。 施工中各船密切注意绞刀电流或油压表的变化,与软硬土分界标高图进行比对,以确定软硬土分界标高,并适当调整绞刀下放深度。

1)挖泥船根据施工设计要求,根据潮位和绞刀深度指示设备,适时调整绞刀下放深度,施工过程中定期校验并做好校验记录。

2)根据施工土质和潮位变化情况,驾驶员及时调整绞刀横移速度,以便减少施工较硬的土质的残留层。

3)施工下层时为确保验收,底层施工超深按0. 3~0. 5m控制。

4)严格执行“一岗三测”制度,认真做好记录;根据砣测自检深度与测深仪测深度误差规律,一般砣测水深比测深仪深0. 2~0. 3m左右(该差值与泥质有关) ,因此要求自检超深按0. 3m控制,并及时与测深仪检测图对比调整,总结挖深控制规律。

5)上层施工中根据施工情况及时安排检测,下层施工中1~2d进行一次检测,及时掌握船舶挖深情况,以便进行调整。 出图后由疏浚工程师及时送船指导施工。

2. 4挖宽控制

1)驾驶员利用DGPS显示控制定位施工。 导航人员按规定定期校核DGPS,确保仪器定位精度。

2)每岗校核船位,保证钢桩在挖条中心线上,按GPS设定宽度并施工到位;为减少边坡塌方对边线质量的影响,摆到边线后应多吸一会再回摆。

3)挖槽边线超宽及分条接茬重合量按3m 控制。 挖泥船长(或驾驶员)根据检测图反映情况不断总结边线控制规律,及时调整摆宽控制参数。

2. 5陆地管线

按照吹填工程施工顺序要求,陆地排泥架设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陆地管架设吹填区域为一期、远期、辅建区,第二阶段为三期、远期局部、二期。

1)一期分A、B区架设陆地管架,A区由4条主干线覆盖,B区由3条主干线覆盖,主干线之间设置支线吹填。 辅建区由两条主线若干支线覆盖。 远期A、B区各设两条主线并直接吹填,吹填时根据管口泥面标高适当延长管线。

主线间距为200 ~ 300m, 主线上支线间距120m,支线根据主线延伸长度替换使用。

由于辅建区、一期区吹填土质多为粘性土,管线延伸较为困难,建议支线管使用轻型3m管。

2)第二阶段向二期、三期吹填,吹填管线设计为沉放水下管线约4500m,每1000m为一个沉放段,每段采用10套浮筒连接,进入港池后可改为700m左右为一个沉放段,同样用浮筒连接,开挖远点时用最远端端点站,开挖港池中部时把沉放段连接水下的浮筒短开,改为端点站与施工船连接施工。 向二期吹填时利用辅建区管线。

2. 6水下管布设

在第一阶段施工中布设水下管线三条分别为1#、2#、3#, 1#、2#水下管通往远期A, 3#水下管通往远期B, 2#、3#水下管采取分段沉放,分段使用,每段之间采用10套浮筒连接。 水下管连接方式为3 + 1,出口和入口采用两组2 + 1方式。

2. 7尾水处理

施工时产生的混水扩散、吹填尾水浓度必须进行监测,以满足当地环保要求。

1)吹泥管口设置:在布置排泥管线出口时,遵循尽可能远离排水口的原则。

2)设置防污屏: 开工前在泄水口处设置防污屏。

防污屏帘布采用丙纶布,规格及性能如下:

厚度(mm)2. 28

单位重量( g/m2 ) 400

断裂强度(N /5cm)横向: 3112纵向: 3324

断裂延伸率(% )横向: 17纵向: 25

梯形撕裂强度(N) 横向: 918 纵向: 830

渗透系数( cm / sec) 1. 55 ×10- 2

有效孔径(mm) < 0. 065

2. 8吹填控制

1)吹填前围堤内设置沉降板,吹填开始一个月内一个星期观测一次,以后每月三次观测,分析沉降速率,确定吹填标高。

2)吹填中管口附近布设标尺,随时观测泥面标高,防止超或欠吹较多。

3)对标尺定期校核。

参考文献:

[ 1 ] 詹世富1航道工程学( Ⅱ) [M ]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 2 ] 钱宁,万兆惠1泥砂运动力学[M ] 1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