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地区产业同构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地区产业同构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西部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分析,能够解剖西部产业结构的布局在总体上的失衡状态,帮助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合理发展。采用结构差异度指数法对西部地区产业同构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差异度指数较小,内部结构高度一致”,即西部内部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工不明确,产业同构严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从资源要素禀赋的相似性、政府利益驱动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和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加强政府间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同构;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06-02

1 引言

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同构)是指在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产业同构问题具体表现在:各产业内部部门行业门类逐步一致、区域间产业各行业的比重趋于接近、各行业的地域属性日益淡化、空间分布走向均衡。西部地区因其资源要素禀赋的相似性,在建构资源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时可能出现产业同构现象,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西部地区产业同构的现状

2.1 产业同构度的测量方法

分析西部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首先必须对该区域的产业同构度进行测量。在测量方法上,本文采用结构差异度指数法,该方法由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91)在研究地方化和贸易问题时提出的计算地区间行业结构差异度的指数(也称为行业分工指数或产业专业化系数),这个指数目前被众多学者作为衡量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的指数。其表达式如下:

2.2 西部地区产业同构的现状

为了有效地衡量西部地区产业同构度,同时考虑到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得性,文章采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的纺织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食品制造业等27个产业的统计数据,并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 西部地区产业同构原因分析

3.1 西部资源要素禀赋的相似性

由于客观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长期相互作用,一个区域将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的属性,形成区域性的特征。西部地区主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是我国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石棉、磷、钾肥的主要蕴藏地。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奠定了西部产业同构的基调,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的同构。从生产技术上讲,西部深处内陆的地缘因素影响高新技术的引进,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也导致劳动力的素质整体不高,因此西部产业的技术普遍不高;由于资本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因此资金极易自发流向高收益的产业,导致某些产业的出现“潮涌现象”;在交通基础条件方面,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交通尚不发达,影响西部自然资源向东部的流动,大多自然资源被就地开发,许多能源、化工产业纷纷建立。上述这些条件,最终形成了西部产业发展的客观原因。

3.2 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和行政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活跃地方经济,中央政府开始逐步向地方下放权力。在缺乏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统一、健全的宏观管理和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综合作用下,中央和地方的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具有逐利性色彩。为了实现政府工作绩效目标,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引进那些回报快、收益高的产业。同时,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其地方财政的增长速度,只愿产业流进,不愿产业流出,加强对产业、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干预,具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地方政府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与分享,重复引进统一产业,既没有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又加剧了地方间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落实到具体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地方官员为具有其“经济人”属性的一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地方政府官员综合素质不高,很难树立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观念和规划,不考虑地区产业现状和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盲目的扩大和引进各种产业。因此,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产业同构具有必然的趋势。

3.3 市场机制不完善驱使产业同构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价格信号显示出趋同取向比分工取向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价格体系的扭曲价格体系的扭曲致使区域经济利益严重扭曲,使得政府和投资主体纷纷将资源投入定价高而实际利润虚高的产业。具体上来讲,西部地区产业出现不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盲目复制发达地区“成功”,加速产业同构的出现;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个体偏好使得转移产业与产业转入区的区域分工存在偏差,进而导致产业转入区之间产业同构。

4 西部地区产业同构解决对策

4.1 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科学的产业政策是国家的基本宏观的经济政策,为使国民经济正常地运作,必须大力和正确地予以贯彻和实施。国家应站在统筹规划的全局视野上,制定即符合国家发展整体要求,又符合各地资源基础的特色产业政策,对整个国家产业进行整体规划,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中央政府要在适当分权的前提下,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监督,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进行招商引资,造成产业同构和过渡竞争。同时要明令禁止地区之间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促进西部社会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地合理流动,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市场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2 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加强政府间交流合作

现有的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偏好引进高收益、见效快的产业,因此改进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是解决产业同构问题的重要办法。对地方政府的考评不仅要看其经济增长的情况,将其对城市圈整体发展的贡献和产业结构水平纳入考评范围,形成激励地方政府和官员积极推进圈内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动力。此外,加强相邻的地方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分享各地产业发展的信息,形成政府间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竞争压力和资源浪费。加强对产业结构模式较优的政府的参观学习,总结其经验,并结合本身的情况,去粗取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

4.3 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

有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并不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适度的区域性产业同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各地加强协作、实现价值链分工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在允许合理的产业同构存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度敏感的市场的作用,让资源自发流动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地区和产业,促使效益低下的产业自动退出竞争,最终形成符合市场的最优产业结构。由于市场也可能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引导。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引导主要是政策方面的帮扶,而非行政上的直接干预。在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承业分工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地区中优势产业集群,给予一些龙头企业土地、税务、融资方面的优惠,从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缓解产业同构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郭斯顿.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03):1-3.

[2]耿娜娜,徐晓玲.中部地区产业同构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2009,(8):18-19.

[3]关爱萍.产业同构测度的方法[J].理论新探,2007,(19):32-33.

[4]袁境.西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探析[J].西部开发,2013,(01):49-52.

[5]狄乾斌,张健,涂文伟.沿海城市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探讨——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08):1-6.

[6]匡小明.校正产业同构——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J].求实,1998,(11):31-32.

[7]张斌.警惕城市圈内产业同构格局强化[J].学习月刊,2009,(4):30-31.

[8]李艳春.我国的产业同构问题浅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6,(9):120-122.

[9]熊雪如,覃成林.政府作用与产业有序转移[J].经济体制改革,2013,(1):161-165.

[10]宋养琰.论产业同构及其战略性调整[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0,(3):31-34.

[11]汪本强.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8):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