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及GMFM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及GMFM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ZKS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30例诊断为ZKS患儿,月龄3~9个月,采用综合方案早期干预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采用GMFM评价。结果:治疗前后各功能区评价具有显著疗效,总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GMFM不仅可以反应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状况,而且能够评估早期干预治疗运动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中枢协调障碍; 早期干预;GMFM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43-01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由德国Vojta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主要由各种病因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1]。它是目前我国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我科自2007以来对诊断ZKS的患儿进行了3个月的早期治疗,采用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和门诊治疗ZKS患儿共30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存在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有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Vojta姿势反射异常,肌张力改变,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高危因素以窒息、早产、病理性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主,异常表现:6个月以前主要表现身体易打挺、手握拳、竖头不稳,6个月以后主要表现自发动作少、不能独坐、尖足及扶站不支撑。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综合早期干预治疗,静滴脑蛋白水解物10ml/d,高压氧每日1次,每治疗10天休息10天,然后行下一疗程治疗。运动疗法:包括Vojta法和Bobath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每天训练30分钟,连续治疗3个月。期间根据运动落后的水平设定训练目标和纠正异常姿势及反射,诱导正确的姿势反射及调节肌张力。

1.3 评定方法: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评估分5个能区,包括88项,分为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5个功能区。卧位与翻身能区总分为51分,坐位能区总分为60分,爬与跪能区总分为42分,站立能区总分为39分,行走及跑跳能区总分为72分。每一项指标根据完成程度评分,完全不能做为0分,完成动作

评分结果分:(1)各功能区得分为患儿功能区项目总分/各功能区系数100%(各功能区系数分别为51、60、42、39、72);(2)总评分,每一功能区得分相加除以检查功能区总数。本组患儿因年龄小和运动发育落后,干预前后e功能区项目总分均为0分,即功能得分为0分。总评分按照a、b、c、d四个功能区得分相加除以4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GMFM量化评估的比较: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GMFM总百分比的前后变化()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新生儿医学发展,使得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脑性瘫痪患病率却逐年上升,这与高危儿的存活率增高有直接关系。ZKS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过去一直认为是不治之症,但随着医学发展,脑的可塑性理论为其奠定了早期干预基础。虽然脑细胞的数量生后不再增加,死亡的脑细胞不能再生,但早期正确干预可使损伤的大脑功能得到有效的代偿,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很大,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并且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96.1患儿的功能可以达到正常化[2]。有资料研究,有效正确早期干预是ZKS正常化的关键[3]。

GMFM-88评估表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常用的评价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疗效评估表,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均有很多学者对该评估表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本研究利用该量表对本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前后评价比较粗大运动功能各方面变化,评估早期干预的疗效。本组资料经过3个月综合治疗,在卧位和翻身、坐位平衡、爬与跪方面有显著疗效,总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3个月治疗中各种有效诱导了正常的运动发育,抑制了异常姿势反射,使锥体束、锥体外系及小脑功能得以协调与恢复。同时本研究提示GMFM不仅是评价运动功能的量化指标,而且能够评估早期干预后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曾有研究表明GMFM敏感性强,其评估效果更有利于疗效判断[5]。

GMFM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并易于操作,患儿无痛苦。定期量化评估会帮助父母建立早期干预治疗的信心,有利于患儿的早期干预治疗工作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第1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

[2]方立珍.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M]. 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31.

[3] 饶玉琳.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干预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7):865.

[4] 黄金华,吴建贤,王静,等.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2):106.

[5] 史惟,廖元贵,杨红,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4.

作者简介:王洪波(1973-),男,山东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及脑瘫康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