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静,切勿盲目跟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纷纷出现。名师工作室,对推进当地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静观一下当前的名师工作室,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首先是名师自身的精力问题。一位教师要成长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是需要有充分的研究时间与精力的。名师往往在学校里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除教学、研究的任务之外,还有繁忙的管理工作。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他们是无法静心搞好教学研究的。而且,名师本身的专业成长也会受到制约,学术水平也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尤其是县、区级名师。其实,纵观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不断更新发展的,所以专业的学习与思考必须成为名师每天的必修课,不然,名师就会故步自封。
其次是教师培养的效益问题。目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名师以任职学校为基地带徒,一种是实虚结合的项目研修,“实”指面对面集中研修,“虚”指网络交流。前一种方式效益往往不高。真正专家型的名师应该是推进一个区域教师发展的宝贵资源,区区几位徒弟的成长跟一个区域内多所学校急需的学科领军人物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可如果尽可能多带一些徒弟,则又会给名师以及名师任职的学校带来压力,甚至影响正常教学。后一种方式,工作室成员数量不是问题,可工学矛盾突出,而且网络交流的常态开展需要领衔者与成员付出大量的业余时间,需要有极高的研究热情作支撑,否则难以长期坚持。
再次是本土文化的局限问题。一般来说,名师都有其重点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智慧都有自己深入的系统的积淀,其他领域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成就了。而一个地区(县、市),学科教学研究的特色与亮点往往是由名师的研究指向所引领的。当前,绝大多数的名师工作室,是本土化的,即一地的名师带一地的教师。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土文化的局限,即视野开阔度不够,资源张力不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们期望骨干教师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宽广的知识视野,也自然会想到让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参加异地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可是异地培养受地域限制,常态的面对面的学习研讨,显然难以保证,而单纯的网络交流,又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无奈。
所以,对于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还是要冷静,切忌盲目跟风而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名师的专业研究自,促进名师提高学术水平?如何统筹规划,让名师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性财富,在大区域的教师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名师工作室的运营更灵活、效益更大?这些思考的着眼点应该聚焦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上。遵循规律而不盲目跟风,名师工作室或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