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中国残联向各地残联下发《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社会,其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儿童要严重得多。那么,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做出了研究,但是纵观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所采用的诊断工具多为SCL-90量表、EPQ个性问卷等,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多为成年人,直接用在尚未成年的特殊学生身上有些欠妥;二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通过了解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及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了重庆市九所特殊教育学校的5-9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一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其中聋哑儿童117名,盲童62名,轻度智障儿童30名,男生106人,女生103人。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修订成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说谎量表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的。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为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进行了修改。如,把“夫妻”或“配偶”改为父母中的一方,把“同事”改为“同学”,把“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
3. 数据处理。对特殊儿童统一指导语,分别进行团体测试。考虑到听力残疾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施测过程中由一位手语老师,以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在调查视力残疾学生时,由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宣读问卷,学生将答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盲文答卷上,测试完成以后再由盲校老师将盲生回答情况转换到正常的回答用纸上。
回收量表后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表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6%。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底依次为: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
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分别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
注:* p
表2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得分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分析(见表3)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社会支持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身体症状,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其余各维度均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预测作用;而支持的利用度对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有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调查发现,76%的特殊儿童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李强[1]、王美玲[3]等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首先是个体的生理缺陷引发。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进行学习和适应,很容易受到歧视和侮辱。其次是学校教育的不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的活动始终局限特殊教育学校,制约了其人际交往范围。再次,家庭教育的不当。在特殊儿童家庭,父母常以粗暴或者娇惯的态度进行教育,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交流,导致出现性格孤僻、猜疑等不良品质。
在本研究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万书玉[7]研究结果近似。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均受到制约,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其社会支持来源也主要来源于学校。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说明在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中,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得到支持更有意义。所谓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人处理应激事件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间所交换的社会资源,在个体遭遇心理应激时能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模型:主效应模型和缓冲作用模型。主效应模型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是持续的,它并不一定是在应激情况下才发挥积极的作用,而是在平时就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而缓冲作用模型的观点却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压力和冲击,从而避免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虽然两种模型对社会支持起作用的机制上存在不同观点,但是两种模型都强调了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在个体面临困难无力独立解决而产生恐怖和焦虑时,起到缓解焦虑和压力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特殊儿童都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困难。因此,特殊儿童更加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无论哪种支持,都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