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螟成虫、幼虫、卵、蛹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和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以期将玉米螟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玉米螟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00-02

近年来玉米螟在山西省大同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危害性大,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可以危害棉花、向日葵和豆类等,它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尤其近二、三年在大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玉米受害植株率为30%,减产20%-30%。而且由于玉米螟的危害造成伤口在成熟后期湿度大的年份大量引发玉米穗腐病,造成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因此玉米螟的防治是玉米生产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0~13毫米,翅展雄虫20~26毫米,头胸部黄褐色。雄虫前翅底色淡黄,横跨翅面有两条暗褐色横线,前横线波状,后横线锯齿状,环斑为1暗褐色斑点,肾斑呈一暗褐色短棒状,两斑之间有1小黄色斑。后翅淡黄色,中部亦有两条横线与前翅的横线相连。雌蛾前后翅颜色比雄蛾更淡,后翅线纹常不明显。

2.卵

卵粒略呈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出现黑点。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3.幼虫

圆筒形,老熟时25毫米左右。头前胸背板和臀板赤褐色,体黄白至淡红褐色,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中央1条明显,半透明,两侧的纵线隐约可见。中、后胸背面各具4个园形笔片,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笔片,前4后2,前大后小。

4.蛹

体长15毫米左右,纺锤形,褐色至红褐色。未端有褐色尾状钩刺5~8根。

二、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国自北向南1年可发生1-6代,如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山区1年仅发生1代;辽宁、内蒙、山西的大部和河北北部等省1年可发生2代;山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1年可发生3代;因海拔和气温和不同而造成发生代数不同,海拔愈高,温度愈低代数愈少,大同地区1的发生1代。不论1年发生几代,都是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杆,穗轴或根茬里越冬,以在玉米秸杆中越冬虫量最大。

2.习性

2.1成虫

通常在夜间羽化,白天潜伏在茂密作物和杂草中,越冬代成虫在麦田内潜伏的数量最多,在高温多湿的夜晚最适宜蛾子的活动。蛾子有趋光性和趋食甜酸的习性,羽化后第二天傍晚交尾,第三天开始产卵,此间不需补充营养,产卵期7~10天,一头雌蛾一般产卵10~20块,大约300~600粒,最多1000粒,卵多产在玉米、高粱的叶背中脉两侧,凡距光源较近或附近堆放大量秸杆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播种早、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嫩绿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成虫产卵对寄主植株高度有选择性,玉米、高粱株高50厘米以下时,一般不产卵,因此早播田比晚播田第1生严重。成虫寿命雌蛾平均7~8天,雄蛾6~7天。

2.2幼虫

具有趋糖、趋湿、背光等习性,因此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都要选择当时相对含糖量高、湿度大,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如心叶、穗苞、花丝、茎杆等。幼虫还具有趋触习性,3龄前表现为潜藏,4龄后表现,幼虫共5个龄期,老熟后在危害部位附近化蛹。

在北方地区第1代卵产于春播玉米心叶期,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爬行分散,或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上,最终都集中到心叶深处,咬食末展开的嫩叶,使叶片伸出后呈现横排孔状花叶。雄穗打苞后,幼虫随即转入雄穗苞内取食末展开的雄穗。抽雄后,雄穗散开,大部分幼虫已发育至4龄,则由雄穗向下转移,蛀入茎杆内,多在植株上部。以后雌穗开始抽丝时,幼虫全部向下转移,多蛀入雌穗或雌穗着生节附近及下部茎杆,此时蛀茎取食,正值雌穗发育阶段,其危害直接影响雌穗发育的大小和籽粒形成,对产量影响很大。

三、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螟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抓好玉米心叶末期颗粒治螟,同时加强谷子和高粱上的防治,以减轻危害和压低虫源。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螟品种

应尽量选择好具有优良抗虫性玉米品种,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情况或符合当地种植经验的抗螟品种。如郑单958。

1.2越冬防治

压低越冬基数,减少虫源,减轻第1代的发生程度,主要措施是处理越冬寄主。秋冬之后至翌年春季化蛹前,对寄主的秸杆、根茬、穗轴、苞叶等采取烧、铡、沤、封等方法,最大程度的加以处理,对减轻第一生程度有明显作用。

1.3齐泥收割

根据玉米螟幼虫一部分在玉米、高粱、谷子根茬越冬习性,在秋收时齐地面收割,低留根茬,可大减少根茬中的越冬虫量。

2.生物防治

2.1白僵菌封垛

在越冬幼虫化蛹前10~15天,将白僵菌粉分层撒在寄主秸杆垛内,每立方米100~150克,可以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2.2释放赤眼蜂

田间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寄主最高的蜂种是毛松赤眼峰,在卵初盛期开始放蜂,3~5天放蜂1次,共放3~4次每亩放蜂1~3万头,卵盛期放蜂量应大一些,大同地区首次放蜂时间是7月5日左右。

2.3喷洒苏云金杆菌

也可以在玉米心叶末期前喷洒苏云金杆菌乳剂溶液,但一定要做到喷雾全面,使药液量充分按触心叶及喇叭口的苞叶,才能保证杀螟效果。也可以向心叶撒入苏金杆菌配制的颗粒剂,用BT乳剂2.25l/hm2加沙子50~70kg/hm2混匀,防效在80%以上;在中午光太强时不宜施药,会降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