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声“宝贝儿”,竟成了限制孩子成长的奶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声“宝贝儿”,竟成了限制孩子成长的奶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李女士

李女士坐在我的面前,把女儿从3岁到17岁判若两人的表现一一再现。

场景一:3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去办公室玩,当看到妈妈的同事吴奶奶说话时干咳了一声,就赶忙将一个水杯递到了吴奶奶手里,还奶声奶气地说:“吴奶奶,喝点水吧。”吴奶奶感动地说:“这孩子太懂事了,真知道心疼人。”

场景二:在翠微商场,一个几乎与真娃娃一样大的洋娃娃吸引了的兴趣。李女士问了价格之后,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么贵!”然后她扭头问女儿:“,要吗?”懂事地摇摇头。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为妈妈不给自己买奥特曼而大声哭闹。男孩的妈妈满头大汗地想把儿子从地上拉起来,可男孩却不停地打滚踢蹬。男孩的妈妈筋疲力尽地指着一旁的说:“小祖宗,快起来吧!你看妹妹多懂事。”

场景三:爸爸和商量:“宝贝儿,爷爷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在外地医疗条件不好,身边也没有人照顾。我和妈妈商量,想把爷爷接到北京,住你的小屋,给你在客厅打个隔断,买个新床怎么样?”已经17岁的立即撇了撇嘴:“不嘛!能不让爷爷来吗?他在外地不是有房子嘛!先别说爷爷的事,我去韩国旅游的事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旅行社催着交钱呢!”李女士说:“宝贝儿,这几个月咱们家的经济有点紧张,现在已经拿不出你的旅游费用了。”“你的卡不是能透支吗?先透支些钱让我去旅游,下个月你再还呗!”“你一个中学生,旅什么游啊?将来上了大学再玩不行吗?”“人家就想现在去!你们口口声声说爱我,我一点看不出来!”

……

李女士认为女儿越大越不懂事、越自私。“3岁的时候就知道帮我拖地,可是现在她却连袜子都不洗,就知道跟我们要钱!”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便问李女士:“有大名吗?”“有,叫郝思学。可是我们在家都不习惯这么叫她。”“你们平时称呼孩子什么?”“称呼多了,‘宝贝儿’是我们叫得最多的,另外还有宝宝、小宝儿、贝贝、心肝儿、妞妞、小猫等等。女儿小时候很懂事、学习又好,我和她爸爸疼都疼不过来。女儿4岁那年我和她爸爸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一家三口团聚了,我们就变着法儿地给女儿起不同的昵称。别人都说听我叫‘宝贝儿’很肉麻,但女儿却似乎很受用,很愿意听我们叫她的昵称。就这样,女儿的昵称我们一叫就是17年。”

我听了之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说:“其实,女儿就是这样被你们给叫‘小’了!所以才越来越不懂事。”听了我的话,李女士吃惊地看着我,不解地问:“昵称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吗?”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说:“别看昵称是个生活细节,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你们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小宝贝儿,没有随着年龄增长教会她建立责任心与感恩意识,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在各种儿童娱乐场所、幼儿园、小学门口,我们可以不时听见“宝宝”之类的称呼声此起彼伏。一声“宝宝”或“宝贝儿”喊出去,必有许多孩子回首,以为是叫自己。足见这已成为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称。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从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心肝宝贝儿”、“心头肉”,因此,在有的家庭,这样的昵称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有些单亲家庭,或者是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家庭,妻子为了加倍补偿孩子残缺的爱,更是有意识地用诸多昵称称呼孩子。

还有的父母在孩子伤心、愤怒、哭闹时,为了安抚劝慰孩子,忙不迭地用一连串的昵称:“宝宝,宝宝,不哭……”

父母用昵称呼唤孩子的一刹那,流露出的是万般宠爱,孩子即使有再多的不遂心,也会融化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中。

其实,如果昵称只是单方面地表达了父母的爱意,似乎无可厚非,但昵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

因为“宝宝”之类的称呼,将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你现在还是需要妈妈的照顾;你没有长大;你不能受一点点委屈;你没有能力承担责任;你更没有能力照顾别人;你要什么妈妈都会给你;妈妈会永远在你身边……

以昵称表达爱意的父母一般也会在行为上溺爱孩子。在父母长年累月的强力“温柔轰炸”中,再坚强、再懂事的孩子也会败下阵来。在父母口口声声的昵称中,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退缩到婴幼儿期。3岁就懂得关爱别人的,就这样越大越不懂事。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有时候,父母的“爱”到了孩子那里却成了“害”,他们在无意识中阻止了孩子成长的步伐。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称孩子为“小祖宗”,孩子就真的会成为自己的“祖宗”;自己称孩子为“宝贝儿”,孩子就真的会成为没有断奶的“宝贝儿”。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

昵称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爱意,但是在孩子长大一些时就应该改称孩子的大名。什么时候开始改呢?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着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2.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

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别小看这种变化,它能在孩子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也会在内心俯视那些比他更小的学生,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利用孩子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

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暴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喜欢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家庭作业

1.检查、删除

父母应该自我检查或相互检查对孩子的称呼,看看哪些称呼会给孩子“长不大”的心理暗示,然后及时从家庭生活中将它删除。

2.计划、建档

找出一些特殊节日,比如孩子的生日、元旦、春节、儿童节、青年节、母亲节、父亲节、新学期开始等,将每一个日子都赋予孩子成长的意义,逐步增加孩子的责任心,让这些节日成为孩子成长的台阶。父母做好计划后,存在手机备忘录中,设置提前一两天提醒的功能。注意:说教气氛不可过重,否则节日将会变成孩子的受难日!

3.省略

网址:www.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