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易家之言品三国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徐迅雷
易中天厉害,品三国精彩。7月22日,率先出版的《品三国》上卷在全国同步上市,北京易中天签售会火过了头,3000多名“易粉”、“乙醚”汹涌而至。为了安全,签售被迫中止。易中天一上午签了大约2000本书,签名本价格从25元翻到100元。而在此前,《品三国》书稿面向全国出版社无底价拍卖,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竞得,版税14%,首印55万册,这在中国出版史上破了天荒。易中天就这样成了年度最顶尖的文化新闻人物。
我虽非“易迷”,但爱看《百家讲坛》,尤其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易中天这个成熟的中年男人着实迷人,是讲坛百家里形象超好的,而且讲得巨好,好看好听,非常舒服。不仅我喜欢,我老婆也喜欢,所以我担心易教授中天先生很可能会成为“师奶杀手”的。当然,三国本身也很迷人,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百年来,一直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易中天品三国,思接千载,优游于历史;视通万里,极目于时空。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讲家经过耙梳打理,让听众在历史的深巷里看见那一枝摇曳的杏花。如今在《百家讲坛》讲稿的基础上,成就了这一部《品三国》书籍,看过“电视版”的观众,大约没有入不愿意拥有一部“文字版”的,这跟那些明星博客在网上火得很、一落地出本书就卖不动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可以被温柔地打开,历史不可以被暴戾地撕开。易中天谈历史、说三国,就是温文尔雅地打开历史,走向故事,走向人物,走向人性。
“知道分子”折射大众文化需求
沙水清
有人笑称易中天是个门门沾边、门门不精的“百搭”学者。
易中天绝对是个现象,近年来凡是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无不具有“百搭”的特征。尽管不少学者未必能像易中天那样涉猎文学、艺术、美学等近十个学术领域,但在多学科领域耕耘并时有大作或高见面世,使这一群体的学者获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同样是“百搭”学者的复旦大学教授顾晓明为《新周刊》专门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知道分子”,指的就是这类学者。凡是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知道分子”都能张口道来,并且还能说出另类的见解,甚至振聋发聩。
社会现象庞杂,没有多学科的背景,轻易是不能置喙的。不懂装懂,或者浅薄平庸,岂不贻笑大方?这就为“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提供了发挥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往往不甘于苦守书斋,而是关注时事,眼光敏锐,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于许多公共话题敢于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思考和见解不一定系统,有时还显得有一些零碎,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的综合优势。他们的走红,其实折射出了大众对于高品位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是对深宅大院里所谓高深学问走向社会的期盼。早先,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为什么走俏,就在于他将高深艰涩的历史文化问题,用散文这种通俗的文艺样式诠释和表达出来。这也是学术的一种交叉性和边缘性突破,是纯历史或纯散文难以企及的。
然而,在所谓的学术圈子里,余秋雨、易中天、顾晓明们并不受好评,相反还遭到了某些人的讥讽,归结起来,无非是“野路子”、“不正规”、“假学问”,包括“百搭”、“三脚猫”之类。但是,看看眼下有些“正统”学者的学问,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恕我直言,也未必有什么“真学问”,除了概念的堆砌,就是“正确的废话”、“伟大的空话”,拿这种学问出来教育引导大众,不倒人胃口才怪呢!
我们永远不要怀疑大众的眼光,什么是真学问,什么是大智慧,他们最有鉴别力。当然,大众的接受度并不是检验学问高低的惟一标准,做学问还是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学问走向大众应该有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和研修精神,学问就不能称其为学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纯而又纯是一种学问,边缘交叉也是一种学问;独守书斋是一种治学方式,走向大众、启迪民智,也是一种治学方式。“知道分子”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知道,原来学问也是可以这样做的,而且在对现实问题和公共话题的关注中,文化和理性是如此精彩。
声音
他实际上扮演了历史学启蒙者的角色,通过独特的说史方式和个性解读,唤起人们对历史学的兴趣,这对于普及知识是有很大贡献的。
――吴志达(武大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文化现象讨论的一种偏颇,是刻意强调学者――读者――普通百姓关系的疏远,似乎学者就应该关在书斋里,读者就应该读他深奥的书而不必见他的人,尤其不要见他在电视这样似乎只能是超女亮相的媒体上出现;而普通百姓天生就应该和学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没必要让喝惯了凉水和杂碎汤的胃去饮一杯加了冰块的鸡尾酒。害怕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的僭越,甚至不允许这种僭越,成为了某种公共心态之一,而在这种心态中,大部分并不是来自普通大众,而是来自某些知识分子自身。
――肖复兴(《人民文学》主编)
易中天的学术基础造好了一列火车;电视媒体是第一推动力,让它启动了;网络则是加速度,使之快速奔跑。
――周光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易中天是一位有理智、有理性、能够把握好轻重缓急的教授,我从来没担心过他会因为成为文化偶像、学术明星而影响教学和科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完成得很好,受到学生们的爱戴。
在大家的观念里,只有自然科学需要科普,但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需要科普、传播,易教授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历来文史不分,本来《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区别在一般读者心中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是易中天的解读,恰恰是在这个上面做了文章。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坚持微言和大义的统一,如果把历史都说成了胜者王侯败者贼,而胜败又都解释成是权术使然,人的智慧(甚至是个别人的智慧)使然,那就会让读者以为权术是胜败的关键,只要学会玩权术就可以战胜历史,把人的智慧看得比天、地的常数更重要,没有对大历史规则的敬畏,没有对大信仰大品格的敬畏,那读三国就会走向反面,以历史的名义反历史。说白了,没有历史观的历史,没有人文理想的历史,没有大敬畏的历史,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一堆由个人智慧决定的偶然性。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