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文情怀,文化民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文情怀,文化民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如何建设实现“文化民生”,将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提高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以人文情怀,提出便民、利民、亲民、惠民四个观点,以此探讨寻求建设实现“文化民生”的途径。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化民生;便民;利民;亲民;惠民;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Humanistic Concern and People-Oriented Culture: On the Approaches of People-oriented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Ke, LUAN Ge-ping[WT5”BZ]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我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准,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的当下,民生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衣食住行,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向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文化民生的理念顺势而出,格外地引人关注。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亦即安身立命之道的解决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范围,都是建设和实现文化民生的基本范畴。那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应该如何建设实现"文化民生",惠泽万民,就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软实力的提升,则又为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笔者认为,人文的情怀和爱心是建设实现“文化民生”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有了爱心,才能保障文化民生,关注文化民生,改善文化民生,重视文化民生;有了爱心才能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便民、利民、亲民、惠民作为爱心的出发点,以人文的情怀建设实现“文化民生”。

一、保障文化民生――便民文化

便民文化的特点是关怀人,方便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馆、站,要改变观念,由过去形而上的大文化、说教文化,作秀文化,改变为直面民生,保障民生。在开展文化活动上,要贴近百姓、对症下药,首先想到的是本地区民众最迫切需求的文化,以此开展更多更好的方便民生的文化活动,满足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众所周知,南京白下区有着“都市里的戏曲之乡”美名,这是因为在白下区省、市级剧团多,戏院多。因此造就了这里票友多,戏迷多。可是一度,因为网络和电视的盛行,戏曲开始不景气,走向低迷。这对于许多执迷中国戏曲文化的戏迷、票友来说,很不习惯。为了保障戏迷、票友对戏曲文化追求的权益,白下区文化馆几十年来,为戏迷、票友营造不同的戏曲环境,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他们先是在各个社区成立戏曲特色团队、票友会,让他们自娱自乐,然后邀请各个专业剧团“戏曲进社区”,举办《名角、名票、戏迷大联欢》,接着又把郑和公园广场定名为“戏曲大家乐”文化广场,让戏迷、票友与名家同台竞技。2008年,白下区充分利用本区文化资源,精心推出“和谐白下大戏园”戏曲文化惠民工程,以每年推出一个剧种为目标,以此满足不同戏迷、票友的文化需求。几年下来,“和谐白下大戏园”戏曲节已经成为戏迷、票友的饕餮大餐。从戏曲走进社区,到郑和公园广场定性为戏曲广场,乃至举办“和谐白下大戏园”戏曲节,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体现了白下区文化馆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着想,急老百姓所急,努力提高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不同的文化机遇,文化场所,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便民文化,以此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关注文化民生――利民文化

利民文化的特点是引导人,启迪人。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不可忽略眼下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贫富的差异、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就业问题等,给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不满情绪的蔓延和宣泄,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社会问题,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就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南京市雨花台区有一个景明佳园,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是各个城区的拆迁户,其中有不少特困户、下岗工人和无业游民。由于生活的贫穷,这里吵架斗殴,聚众闹事的民事纠纷屡屡发生,以此宣泄他们对社会贫富的差异、分配不公平的不满情绪,因此成为市里的老大难社区。鉴于这种现状,雨花台区文化馆组织文化团队,三天两头到这个社区,给他们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还为他们的子女免费开展各种艺术培训。由于文化团队长年累月,始终如一地送文化、送温暖,如今的小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人安居乐业,人心稳定,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围绕民生、民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利民文化,目的是关注文化民生,引导人们健康向上,为百姓解决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像雨花台区文化馆那样,更多地从生活化、人文化的角度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人,启迪人,以此传播先进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

三、改善文化民生――亲民文化

亲民文化的特点是慰藉人,温暖人。慰藉人,即“以文化人”,在对民众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和引导的同时,文化馆、站应当增大投入,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机遇,不断改善文化民生,让民众时时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文化生活的美好。江宁区是南京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城区,可以用“铺天盖地”四个字来形容他们的活动规模。促成它们开展文化活动的原因,一是它们有着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二是因为它们身份的转换。2001年,江宁撤县建区,许多农民一夜之间成为城镇居民。身份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许多农民住进社区花园后,仍然依照过去的生活习惯,在花园里养鸡养鸭,甚至将小区花园开辟为私人菜地,种豆种瓜,影响了社区的卫生和环境。实际上这是农民的一种失落感,同时也是文化生活贫乏的一种表现。为了让农民适应新的身份、新的环境,江宁区文化馆首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改革,由过去等人上门开展文化活动,改变为让每个业务干部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并要求每一个的业务干部每周至少一次下基层培训辅导,而且把它作为年终考核制度对业务干部进行考核。机制的创新,调动了业务干部的工作激情,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们在各个社区辅导了不少特色团队,打造了“方山大鼓”,龙都“娃娃舞”、桐山“高台狮子舞”、“马铺锣鼓”。这些特色团队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新居民的生活,而且也为他们找到归宿感,找到了心灵家园,为顺利转换身份奠定了基础。接着江宁区文化馆利用特色团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节,“以文化人”,让他们在活动中耳濡目染,自觉地做一个合格的社区居民。其中“江宁之春”,“和谐江宁大舞台”更是深入民心,被百姓视为文化大餐。江宁区文化馆以打造特色团队慰藉人,以开展文化活动温暖人,目的是疏通文化民生的脉络,改善文化民生,让他们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培育拼搏向上的城市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长为懂得“八荣八耻”、有着现代公民意识、有着自觉文化意识的好市民。

四、重视文化民生――惠民文化

惠民文化的特点是鼓舞人,激励人。

文化惠民除了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场所以外,还要不断地加强文化的自身建设。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前部长孙家正同志曾经说过的话:“文化重在建设,贵在积累。”一个民族的文化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新时代的新文化也是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扎根的,是在承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文化自身建设的源泉和动力,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文化惠民的长久工程。这是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JP]秦淮区是南京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南京文明的摇篮。一条秦淮河,似乎把南京两千年来的历史包容进去,它就像一个露天展览馆,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桥,每一块青砖,都在向你娓娓道来南京城的成长和各个历史朝代的荣辱兴衰。自从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秦淮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秦淮灯会”、“南京白局”、“南京剪纸”、“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为了传承秦淮悠久的历史文化,秦淮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文化惠民的战略工程造福于民。他们先后办了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其中有四个传承保护基地是在四所小学开展的,共开设“非遗”七个项目,它们分别是:剪纸、脸谱、中国结、白局、灯彩、纸艺、风筝,共计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班。几年下来,共培养学生千余人。不仅如此,他们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到各个社区,邀请民间艺人去那里,向他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并且定期开设各种民间工艺传承培训班。文化建设是需要耐心的,文化建设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如果没有几代人的默默无闻、锲而不舍,我们今天到哪里去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作为民族DN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秦淮区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文化民生,实施文化惠民战略,目的是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励人们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民族的自尊,是鼓舞人心、激励人心的惠民文化。

人类社会需要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现。要建设和实现文化民生,必须脚踏实地、贴近百姓、倾听百姓的声音,以人文的情怀关注民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亲民、惠民文化活动,则是我们通往文化民生建设和实现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