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影响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用,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本文从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次大的宏观调控经历,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了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投资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更好地利用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一元线性回归;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094-03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一个先行指标,在确定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投资又往往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投资活动实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本文拟从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次大的宏观调控经历,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投资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更好地利用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效应,即具有投资供给与投资需求双重作用[1]。

投资供给,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也强调了资本积累对财富增长的作用,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投资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增加投资来促进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刺激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它与供给一样,也表现出多级传导和扩散的功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短期内,投资主要是作为一种需求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从长期来看,投资具有的供给效应更为明显。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效应,投资不但影响着当年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以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投资项目之所以会出现,原因在于它所在的行业有资产更新或扩大供给的需要:一方面,经济活动过程中损耗的固定资产需要用投资来补偿;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最终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从而刺激扩大供给能力。扩大供给能力必然需要增加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这一角度看,投资需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需求,受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总量首先就是影响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初期无一不是依靠大量的投资建设支撑起来的,没有一定量的投资,社会经济就不会持续发展。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推动的结果,表现在各部门生产总量或供给总量的增加,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共同增加,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最终离不开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加,就是对社会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一定时期,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经济蓄势起飞时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消费。

2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关系的整体评价

纵观5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即使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如此。本文选取198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数据(数据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来论证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根据198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数据(已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影响如下:1981—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经历了相同的三个变动周期:其中1988年之前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较为频繁,但波动幅度不是很大;1989—1997年作为一个周期,无论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国内生产总值都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振动,其中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50.08%,而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6.6%,振幅达56.68%;1989年GDP的增长率为13.73%,而1995年GDP的增长率高达33.67%,振幅达19.94%。1998—2007年无论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国内生产总值都处于历史上振动幅度最小的阶段。以上具有显著特征的三个阶段,基本上反映了在各个不同阶段我国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988年之前我国还基本上处于完全计划经济时期,因此,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政府就会动用行政命令等非经济手段使其速度降下来,一旦增速较低,又会采用相反的手段使其速度加快,这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同样影响着我国GDP的增长过程。1989—1997年正是我国经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大起大落是在所难免的。1998年之后,特别是我国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和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无论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发展的阶段,凸显出我国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趋势。

尽管自1981—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周期大致相同,但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滞后影响,特别是自1988年以来,更为明显。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滞后影响大约是两年,而且1999年以来,这种滞后影响期似乎更长。如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最低为-6.6%,而GDP的增速1991年才达到最低16.34%;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新一轮的最高点50.08%,而GDP的增速1995年才达到最高点33.67%;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又一次达到最高点18.03%,而GDP的增速直到2001年才达到新一轮的最高点10.19%;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直到2003年才在GDP的增长中显现出来(2003年GDP的增长率达到10.64%),随后的三年里GDP的年均增长率都达到15%以上。这些特点基本上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导向作用,即1998年以来,我国加大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重视非直接经济行业的投资,为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作必要的基础性准备工作;这也反映出我国正从强调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转变为既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3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模型

因为在本次数据分析中只涉及两个变量,所以,我们选用的模型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3]。规定Y表示“GDP总量”这个因变量,X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这个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即Y=a+bX。

3.1 相关分析

根据198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数据(已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计算可得相关系数R=0.98,可知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因变量“GDP总量”存在高度相关。

3.2 建立回归模型

在Excel中运用6SQ统计做出统计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AKY^]=1.8966X+15575。

3.3 模型的统计检验

通过相关系数R能推断出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因变量“GDP总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为了让我们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与可信度,我们在Excel中运用6SQ统计做出了F检验和t检验。

3.3.1 F检验

针对原假设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第一自由度为1和第二自由度为25的临界值为4.24169898。通过运用6SQ统计得到的F=585.074081,由于585.074081>4.24169898,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因变量“GDP总量”有显著影响。

3.3.2 t检验

针对原假设H。:b=0,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到自由度为24的临界值为2.059538536,通过运用6SQ统计得到的t=24.18830463,其绝对值大于2.059538536,这说明应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因变量“GDP总量”有显著影响。

4 加强投资宏观调控,促进投资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调整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国现有的投资结构呈现出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投资和利用外资多种渠道并存的格局。投资的适度规模和良好的投资结构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也是优化社会事业结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规划的主要着力点,把增进人民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从过去主要考虑经济总量的增加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偏重经济增长数量转向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完成规划中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将一如既往承担重要角色。因此继续推动投资适度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4]。

4.2 以投资促发展,把握发展动力源

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投资的规模和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5]。目前我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加速迈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需要大量投资的推动,投资需求、投资空间是旺盛和巨大的。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对消费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拉动,按照保守的估计也可带动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就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投资的短缺和对投资的需求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把扩大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动力势在必行[6]。

4.3 保持投资稳定较快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经济的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从之前的宏观调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出现的几次大的经济波动,无一例外地与投资增长的波动有着密切联系[7]。过高或过低、忽上忽下的增长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甚至对经济发展是一种伤害。因此保持投资在一定水平上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这是维护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4.4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工业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要实现我国工业化的系统目标,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始终贯穿于工业发展的全过程[8]。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用增量盘活存量,都必须通过投资活动去完成。因此,加大投资力度,利用政策导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群,对整体提升我国的工业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5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着力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9]。

4.6 加大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继续几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相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投资相对不足,服务能力弱。社会事业投资应在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合理配置资金,一方面增加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着力引导社会资金向公共服务部门转移,加大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仍是预算内投资安排的重点,但要兼顾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重点需要,要优先安排基本社会公益性项目,集中财力用于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防疫、公共文化等领域。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房地产调控和管理,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普通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张军.改革以来中国资本的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个发现及其解释[J].世界经济文汇,2002(1).

[6]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7]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8]张军.改革以来中国资本的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个发现及其解释[J].世界经济文汇,2002(1).

[9]安贺新.关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目标模式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

[10]朱江,田映华,孙全.我国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

[11]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张丽.消费与投资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动力[J].统计与决策,2003(1).

[作者简介]金巧艺(198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省毕节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