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欢17块(大)压水锥后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欢17块(大)压水锥后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欢17块大凌河油层经过近30年的注水开发后,开发效果变差,于2007年进行压水锥实验,实验至今,有必要对该块的构造特征和储层状况进行再认识,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压水锥后的挖潜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压水锥构造储层剩余油

一、油藏基本概况

欢17块地理位置上位于辽宁省凌海市八千乡,构造上处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西油田阶的东部,其南部有边界断层与锦16块分开,北部与锦7块隔断层相望,西部与锦98块相毗邻,东部穿越大凌河与欢喜岭地区相接壤。

二、油藏地质特征再认

1.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通过对欢17块每一口井的录井、测井曲线进行反复的分析对比,找出了具有沉积同时性、分布稳定性、岩电标志特殊性的标准井及重点标志层来进行反复细致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将欢17块大凌河油层划分为三个砂岩组,划分依据为:

①岩性特征:大凌河油层顶部与沙二段底部之间一般发育一套浅灰色、灰色泥岩,中部发育的浅灰色、灰色、棕黄色块状砂砾岩即大凌河油层,底部与沙四段杜家台油层之间发育一套30-40m的深灰、褐灰色泥岩和褐灰、灰褐色油页岩。

②地层埋藏深度在1300-1850m,地层厚度一般为220m左右。

③大凌河油层电测曲线特征为:高电阻、低感应。但是由于顶部大段泥岩发育较为不稳定,而底部的泥岩、油页岩标志比较明显,所以首先优选砂体发育全,完钻至杜家台油层的井作为标准井。

2.构造特征研究

研究区内共发育大小断层5条,其中南北块分界断层在中部断距逐渐增大,并由东向西又劈分为两条断层,这些断层对本区的油气水分布及断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整体来讲,欢17块大凌河油层是被五条断层所切割而形成的南、北两个断鼻构造。南块比北块埋深深约200m。

3.储层特征

欢17块大凌河油层II-1砂体发育极不稳定,基本以泥岩形式出现;II-2、II-3砂体发育相对稳定。总体来说,砂体呈扇形展布,来源方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其中北东向有三支水道。砂体沿着水道方向发育较厚,向四周逐渐减薄至尖灭。南块砂体比北块砂体发育厚,南块最厚处为155.2m,北块最厚处为124.2m。

大II-1砂体来源方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其中北东向有两支水道。砂体分布比较局限,在三个砂岩体中厚度最薄。南块砂体比北块砂体发育相对较厚,南块最厚处41.2m,北块最厚处为33.8m。

大II-2砂体来源方向为北东向,有三支水道。砂体分布范围较广,沿着水道方向发育较厚,向四周逐渐减薄至尖灭。南块砂体比北块砂体发育厚,在三个砂体中也是发育最厚的,最厚处为77.4m。

大II-3砂体来源方向为北东向,有四支水道。砂体在三个砂岩体中分布范围最广,沿着水道方向发育较厚,向四周逐渐减薄至尖灭。北块砂体比南块砂体发育厚,在三个砂体中也是发育最厚的,最厚处为63.6m;南块最厚处为55.6m。

欢17块大凌河油层以浅灰色、灰色、棕黄色块状砂砾岩为主。上部与沙二段地层之间发育一套浅灰色、灰色泥岩,下部与沙四段杜家台油层之间发育一套深灰、褐灰色泥岩和褐灰、灰褐色油页岩。欢17块大凌河油层整体看来储层物性较好,属于孔隙式胶结。

4.隔层发育特征

欢17块大凌河油层为一套浊流沉积砂体,具有较宽的供给水道,物源丰富重力流强度大,冲刷力强,而且经过多次洪水事件后,往往是后一次流体将前一次沉积物的上面部分冲走,形成无泥岩隔层的砂体,因此造成大凌河油层不但在平面上砂体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快,而且储层内部泥岩隔层也不太发育,分布也非常不均匀。

三、剩余分布状况评价

1.平面剩余油主要分布区域

欢17块大凌河油层,大Ⅱ1分布面积比较小,纵向上砂体厚度也比较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锦2-6-4、锦2-6-303、锦2-5-4、锦2-5-04所围井区,而在锦2-丙6-04C、锦8-19-39C、锦2-7-004井区呈零星分布。

大Ⅱ2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其顶部,砂岩组的中下部油层区域几乎全部水淹。

研究表明,在锦2-丙7-04、锦8-19-39C、锦2-丙6-04C、锦8-20-36C~锦2-6-004、锦2-7-04上侧所围井区和锦2-6-4、锦2-6-303、锦2-5-4、锦2-5-04所围井区富集。在锦2-7-4、锦2-6-303、锦2-5-04C、锦2-丙6-4、锦2-5-4井周边零星分布。砂岩组的中下部油层区域几乎全部水淹。

大Ⅱ3受隔层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顶部区域。大Ⅱ3发育面积较广,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岩组的顶部,靠近油层的气层区域。在锦2-8-4~锦2-7-4~锦2-7-303~锦7-16-28~锦2-6-304周围零星分布

2.纵向剩余油主要分布规律

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表现为自上而下逐渐由高变低,油层水淹主要受底水控制,解释结果由上到下分别为气层、油层、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油水同层和水层。说明油层的水淹是由下向上进行的。

从大Ⅱ1气顶区井的生产情况来看,到停产前含水均已达到98%左右,表明大Ⅱ1已水淹。从大Ⅱ2气顶区井的生产情况来看,到停产前含水均已达到97%以上,表明大Ⅱ2已水淹。

从大Ⅱ3气顶区井的生产情况来看,到停产前多数井含水已达到98%以上,表明大Ⅱ3也已水淹。

总体来看,欢17块大凌河油层北块总体水淹较为严重,且气顶区已水淹。压水锥后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在非气顶区的相对构造高部位,纵向上主要富集在各砂岩组的顶部。

四、结论

4.1、通过精细地质研究重新落实了欢17块大凌河油层的构造特征及储层性质。

4.2、通过对欢17块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分布状况评价,认为该块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非气顶区域的相对高部位,纵向上主要集中在砂岩组的顶部位置。

参考文献:

[1]任芳祥.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7,14(5):5~6.

[2]党龙梅,等.水驱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措施[J].特种油气藏,2004,11(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