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动物免疫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有效的防制措施,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与否与免疫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但在实际免疫操作中常因种种原因造成动物免疫的失败,大大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分析了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动物免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86-03

动物免疫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效地进行动物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动物流通量的增大和频繁流动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常常使动物在免疫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然发生该病,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高动物免疫力的对策有那些?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对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1.1 动物自身因素

(1)因饲养管理不当,动物缺乏一些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或营养不平衡等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2)动物的免疫功能不键全或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也可能因高水平母体抗体的干扰而影响其免疫效果。

(3)在预防接种时,由于动物处于亚临床感染、疫病潜伏期,或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株,免疫接种后往往会诱发疫病,造成免疫失败。

1.2 疫苗因素

(1)由于疫苗的血清型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或疫苗效价不高,使动物免疫失败。

(2)疫苗的运输、储存不当。疫苗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疫苗瓶内进入空气等,降低疫苗的效价或使其失效,从而影响其免疫质量。

(3)使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疫苗或假冒、伪劣、不合格的疫苗;使用过期失效、破损的疫苗,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 免疫程序因素

(1)动物免疫接种时未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免疫程序,而是将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盲目地进行免疫接种,随意增减免疫次数、疫苗种类和剂量。

(2)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同类疫苗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免疫后,所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达到的抗体水平较高。重复免疫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抗体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的,有的人认为免疫次数越多,间隔时间越短越好,结果引起免疫耐受,反而达不到效果。不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期不同,若初次免疫期已过,而第二次还未免疫,这时动物无免疫力,也易导致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3)母源抗体的影响。经过免疫接种的母畜乳汁含有丰富的母源抗体,仔畜可通过吮吸乳汁特别是初乳而获取母源抗体,从而获得被动保护,但母源抗体较高时不但可消灭侵入的相应的病原,也能将注射的疫苗(弱毒疫苗)中的抗原杀灭,因此要等到母源抗体消退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给仔畜接种免疫。

(4)初免时间的影响。初免时间过早,因动物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或受较高母源抗体的干扰,影响了抗体的产生;初免时间过晚,造成动物未免疫时已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错过了免疫的最佳时间。因此应根据抗体监测水平确定初次免疫的时间。

(5)抗原竞争(免疫间的相互干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免疫接种,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较低。因此,为保证免疫效果,对当地比较流行的传染病最好单独接种,同时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不要接种对该疫苗有拮抗作用的疫苗。在免疫接种后,如果短期内感染了病毒,由于抗原竞争,机体不产生免疫应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

1.4 免疫注射技术因素

(1)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进行健康检查,未掌握动物的免疫史及发病史等情况,若注射动物处于病态、体弱、待产或吮乳期,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注射疫苗前对易感动物的健康检查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环节。

(2)免疫时注射疫苗剂量不当。剂量过低则效力不足;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耐受(有的叫免疫麻痹)。

(3)免疫途径不正确,未按正确的接种方法注射疫苗,如将肌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或将皮内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导致动物不能产生坚强的抗体。

(4)接种时操作无次序或不作任何记录,常常造成漏注或重复注射,使其注射密度降低,同时给补免造成困难,从而降低了免疫率。

(5)疫苗稀释液的选择不当或稀释后时间过长,降低了疫苗效价,影响了免疫效果。

(6)疫苗选择不当。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不同品系其毒力不同,若初免时选用毒力较强的品系,则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而且接种后会引起发病,导致其免疫失败。

(7)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然而因其劳动报酬低,又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致使其队伍不稳定,工作责任心不强,无防大疫意识。有的不按规定保存、使用疫苗,不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

1.5 环境因素

(1)动物处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和拥挤等应激状态时,就会刺激动物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一步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伤淋巴细胞,并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加IgG(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

(2)即使动物接种了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时若不重视环境,外来人员、车辆随意出入动物饲养场(点),造成病原污染,可导致动物早期感染或遭受强毒株攻击。

(3)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若不注意环境卫生,也有可能导致疫病发生。搞好环境,就能大大减少动物发病的机会,即使动物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所以环境与免疫接种在动物疫病的预防中同等重要。

1.6 药物因素

(1)性激素(如雄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抗生素(如地塞米松、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和某些磺胺类药物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动物接种了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时,一般在2~3周内尽量不使用可降低动物免疫作用的药物和添加剂。

(2)饮水免疫时,水中含有氯制剂及其他消毒剂、水的酸碱度不适宜或饮水器使用了金属制品(特别是含铁离子)等都会使免疫效力降低。

1.7 生物制品经营不规范因素

由于管理和督查力度不够,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兽药经销商或饲料经销商在没有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销售生物制品,造成生物制品供应市场的混乱,加之其运输和储存的条件无法保障,生物制品质量难以保证。

2 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对策

2.1 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发生,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是确保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根本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在大力宣传动物疫病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范意识。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净化兽用生物制品市场,来共同担负起提高动物免疫效果、彻底消灭动物疫病发生的重任。

2.2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物制品的使用知识

针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及动物防疫队伍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对生物制品使用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动物免疫程序重要性的宣传,使动物防疫人员依法防疫,广大养殖户在防疫人员的指导下正确使用生物制品。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使生物制品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2.3 加大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1)加大对村级动物防疫的资金投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其免疫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责任心,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3)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免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如不能得到及时补偿,养殖户与防疫员之间就会矛盾激化,造成养殖户对动物强制免疫的反感、抵触甚至阻挠。落实好副反应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改变养殖户养殖观念,使养殖户逐步由支持防疫、配合防疫到主动防疫。

2.4 正确使用生物制品

兽用生物制品的使用必须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生物制品说明书及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才能真正提高动物免疫的效果。

2.5 规范生物制品生产、经营管理及使用环节

(1)合格的生物制品是保证免疫质量的关键。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大对生物制品管理法规的完善和宣传力度,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兽用生物制品的管理,一手抓供应,一手抓管理,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混乱的局面。对那些不具备GMP生产条件,没有获得农业部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禁止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活动;严厉打击那些无证销售生物制品经营者,使生物制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治理生物制品生产经营环境,严格执行兽用生物制品的经营许可证制度。即使国家的动物防疫机构也要按有关规定取得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兽药经营许可证》,并且具备与兽用生物制品相适应的储存、运输条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2.6 积极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落实

动物防疫是一项行政加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养殖业要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搞好动物防疫工作,所以更要注重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强,不断创新动物防疫管理新机制,强化防疫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动物免疫工作落到实处,以保证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护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