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与相关诊疗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与相关诊疗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分析相关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I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IHS患儿中,明确病因59例(92.19%),病因未明5例(7.81%)。明确病因中,经血清病原体检查呈阳性属感染者52例(88.14%),经血清病原体检查呈阴性属非感染者7例(11.86%);谷丙转氨酶水平40-165u/L,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直接胆红素和血清间接胆红素亦有双相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碱性磷酸酶增高率75%;CMV活动性肝率28.13%;1例患儿急性型先天性酪氨酸血症,1例患有半乳糖血症;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检查肝内胆管及间质发育障碍病因;经对症综合治疗后,62例肝功能恢复正常(96.88%),2例死亡(3.13%)。存活患儿住院治疗时间25d-2个月。结论IHS治疗预后质量与该症的病因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中应提高对IHS临床检查质量,以此对症积极治疗,提高患儿存活率,改善预后质量。

【关键词】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分析;诊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12-02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是一组在婴儿期发病的具有婴儿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受损的症候群。该症病因较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预后效果不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IH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相关分析,其宗旨为进一步提高对IHS的诊疗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IHS患儿,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3d-10个月,平均(3.5±0.6)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64例均有不同程度黄疸,不规则发热52例,体温38.0℃-39.5℃,肝肿大52例,脾肿大43例,肝硬化8例,大便发白36例,尿色发黄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口周发绀、咳嗽、口吐泡沫,腹泻或绿色变38例,皮肤或粘膜出血17例。

1.2诊断标准①均处于婴儿期;②肝细胞性黄疸,皮肤及巩膜黄染;③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清ALT水平升高;④肝大,质地异常。

1.3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并进行肝功能及巨细胞病毒(CMV)检查,并给予肝胆B超、CT、MRI检查,另外,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酌情检测血氨、血乳酸、尿有机酸等。

1.4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谷胱甘肽、联苯双酯、苯巴比妥、肌苷、贝科能、茵栀黄注射液、葡醛内酯等保肝退黄治疗,并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6。对伴发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对重症或伴有腹水者给予人血白蛋白、球蛋白、输血等支持治疗;对CMV感染者加用阿昔洛韦软膏;对弓形体病毒感染者给予乙酰螺旋霉素;天门冬氨酸钾镁降低血氨;支链氨基酸调节氨基酸代谢,限制苯丙氨酸、酪氨酸饮食,纠正低血糖、低血钾、碱中毒及预防出血,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对半乳糖血症患儿限制乳类而给予豆奶类饮食治疗。所有患儿均治疗1-3个疗程。对终末期肝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2结果

2.1病因64例IHS患儿中,明确病因59例(92.19%),病因未明5例(7.81%)。明确病因中,经血清病原体检查呈阳性属感染者52例(88.14%),包括病毒感染4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22例,风疹病毒感染2例,EB病毒感染10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3例,HBV感染6例),细菌感染6例,弓形虫感染2例,白假丝酵母真菌感染1例。经血清病原体检查呈阴性属非感染者7例(11.86%),包括遗传代谢疾病2例,先天胆道闭锁3例,胆总管囊肿2例。

2.2肝功能检验结果谷丙转氨酶水平40-165u/L,血清胆红素均有代谢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35-342u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血清间接胆红素亦有双相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增多30-284.3umol/L,碱性磷酸酶增高48例,占75%。

2.3巨细胞病毒(CMV)确诊CMV活动性肝炎18例,占28.13%,其中行血CMV-pp65检查呈阳性13例,占72.22%;行CMV-DNA-IgM定性检查呈阳性14例,占77.78%;行尿液PCR半定量检查,其尿CMV-DNA呈阳性6例,占33.33%。

2.4代谢病检查1例患儿急性型先天性酪氨酸血症,检查可有高氨基酸血症,肝功能异常,低血糖、低血清蛋白及出血倾向;1例患有半乳糖血症,检查提示低血糖,尿中可见大量半乳糖、半乳糖酸、半乳糖醇。

2.5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64例IHS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肝脏肿大,19例脾脏肿大,另有8例肝内胆汁淤积,2例肝外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2例。此外,B超检查后再经CT或MRI检查提示,又发现1例肝外胆道闭锁。

2.6治疗效果64例IHS患儿经对症综合治疗后,62例肝功能恢复正常(96.88%),2例死亡(3.13%)。死因为1例死于胆道闭锁,1例死于急性型先天性酪氨酸血症。存活患儿住院治疗时间25d-2个月,其中半乳糖血症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即明显改善,肝功能好转,尿中半乳糖、半乳糖醇和半乳糖酸消失。

3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及新生儿期起病,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临床症候群。以肝内病变为主,病因复杂,预后质量不一,为此临床应及早明确病因,及早诊断,并施以对症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预后[2]。

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IHS常以病毒感染最多见,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另外遗传性代谢缺陷、肝内胆管及间质发育障碍也可能引起IHS发生,且至今仍有不少病人的病因不明,有待进一步寻找[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64例IHS患儿中,明确病因59例(92.19%),病因未明5例(7.81%)。明确病因中以病毒感染为主占88.14%,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和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相对较多。另外,非感染者7例,占11.86%,以遗传代谢疾病和先天胆道闭锁为主。

在遗传代谢疾病中,以糖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障碍、脂类代谢障碍等遗传性代谢缺陷较常见[4]。本文研究中,有1例患儿急性型先天性酪氨酸血症,1例患有半乳糖血症,在治疗预后中可见,先天性酪氨酸血症患儿为新生儿,缺乏富马酰乙酰乙酸盐水解酶,因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为出现呕吐、肝脾大、水肿、腹水、气短和出血倾向及黄疸,发病后迅速死亡。1例患儿半乳糖血症,缺乏磷酸半乳糖-尿嘧啶核苷酸转移酶,临床表现为黄疸、肝大、呕吐、低血糖、惊厥,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限制乳类而给予豆奶类饮食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即明显改善,肝功能好转,尿中半乳糖、半乳糖醇和半乳糖酸消失。

肝内胆管及间质发育障碍亦会引起IHS,如肝内胆管缺加入胆管发育不良、胆管囊性扩张、肝纤维化等[5]。其引起IHS机制为肝内外胆管发育障碍,致使胆汁排泄异常,造成肝内胆汁淤积,并影响肝细胞营养代谢,进而形成IHS一系列病理变化[6]。本文研究中,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检查,提示先天胆道闭锁3例,胆总管囊肿2例。

有相关研究文献报道,朗汉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化学物和药物中毒等也会引起IHS,本文研究中未出现上述资料病因[7]。另外,本文研究中病因未明5例(7.81%),分析可能与检测手段有关。

凡具备婴儿期发病、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和丙氨酸转氨酶增高四大特点时就可确立IHS的诊断,并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和各种检查作出病因诊断,积极给予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护肝、利胆、退黄、营养能量合剂等改善肝细胞功能的对症治疗,同时,根据病因诊断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并且积极治疗合并症,预防肝硬化的发生[8]。对重症患儿有条件考虑行肝移植治疗。本文研究中,64例IHS患儿经对症综合治疗后,62例肝功能恢复正常(96.88%),2例死亡(3.13%)。

综上所述,IHS治疗预后质量与该症的病因关系密切,对感染患儿预后较好,对遗传代谢病及肝内胆管及间质发育障碍病患儿的预后质量较差,临床治疗中应提高对HIS临床检查质量,以此对症积极治疗,提高患儿存活率,改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念海.婴儿肝炎综合征[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5(6):484-486.

[2]姚裕家.新生儿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28-30.

[3]叶巧云,蔡娜莉.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学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12-313.

[4]王璇珠.婴儿肝炎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9):1189-1190.

[5]黄诚英.9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回顾性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3(4):249-250.

[6]应俊斌,童昶.婴儿肝炎综合征与TORCH感染的关系[J].浙江临床医学,2013,10(7):1086-1088.

[7]赵爽.婴幼儿肝炎病毒检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22):154-154.

[8]孙秀梅.IHS患者病毒病因检测分析及临床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