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课程改革尺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课程改革尺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其中,探究式课堂教学得到众多教师的推崇和实践。经过多年努力,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风貌,课改确实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全面等方面的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它们正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非常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反思,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少走弯路,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把握教师“解放”的宽松度

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渐渐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于是,一些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有的教师不敢多讲了,怕被说成“满堂灌”。这些都是对课改的浅解或误解。

诚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都不用管。我们都知道,每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重点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这都是教师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为传统名篇,可探究可借鉴的方面很多。在重点问题的设计上,我们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文本实际,即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实际,即学习者的基础状况、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等;再次是教师实际,应考虑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对自己有独到而深刻认识的专题可以作主要的探究。可见,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多么重要。

二、把握学生“动”的广深度

新课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所以在设计学生“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都动了不少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深度仍需我们反思:合作交流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课堂有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课堂异常地“活跃”。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可是,学生是怎么“动”的?又“动”了些什么呢?

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积极而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而且只有广度的参与而没有一定的深度,也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科学地处理学习内容,搞好教与学的设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习活动准备好充足的学习资料。

三、把握课堂“活”的有效度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陆继椿曾主张“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所以,教师应使大多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并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是要强调堂堂课探究、强调事事都探究,而是应该冷静想想:每节课的“一得”是什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初中语文在教材深度与广度、教时安排、学习要求上大相径庭,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平时要抓常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良好的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义识地渗透学法指导。如,学习《出师表》时,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建议学生总结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结果“先字字(实词)对译、再添补省略成分,最后整理成句”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常常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有趣,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将终身受益。就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掌握了学法,真正体现了课堂“活”的有效度。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反思、去总结、去完善,从而让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永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