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朴素也最深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元1365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在他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只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后来,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到一个姓罗的官员家里。继父是当地的名士,性格孤傲,他亲自担任起这个过继儿子的老师,但从来没有给过杨士奇好脸色,而且杨士奇进入罗家不久,他就强迫杨士奇改为罗姓。两年后,年仅八岁的杨士奇的一次惊人举动,改变了他的看法。
罗家举行祭祖仪式,杨士奇想起他故去的父亲,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祭拜。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正是他的继父。有一天,他把杨士奇叫到身前,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杨士奇满腹狐疑,十分不解地看着继父。继父又感慨地说:“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朝廷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杨士奇因学行出众,入选了编纂官。他以一介布衣,直接进入博士云集的翰林院。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杨士奇被明成祖朱棣委以教育太子的重任。
朱棣虽然确定大儿子当了太子,却话里话外常有微词,这让老二和老三看到了机会。在他们的谗言攻击下,“太子党”成了被打击的对象,太子身边的一些人入狱的入狱,杀头的杀头,弄得许多追随太子的官员纷纷改换门庭,另找靠山。
杨士奇被朱棣找来问话。杨士奇平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太子仁孝,凡是涉及宗庙祭祀的事,祭物、祭器他都亲自查阅。去年将要举行祭祀之时,恰巧太子头风病发作,医生嘱咐说应该发发汗。殿下说:‘那样就不能亲自去祭祀了。’左右劝他让别人代替去做这事,太子怒斥说:‘父皇让我做这件事,我怎么能找别人代替呢?’于是就拖着病体亲自去祭祀。祭祀完毕,出了一身大汗,结果没有用药病就痊愈了。”最后,他由衷地感叹说:“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重托。”
杨士奇的话消除了朱棣的疑虑,却因为不趋炎附势,而遭到其他皇子的攻击,被关进监狱。后来朱高炽即皇帝位,是为明仁宗,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
公元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继承皇位,他很有文韬武略,对他父亲朱高炽组建的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主的“三杨”内阁给予了充分信任。
“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做事果断,精通边防事务,曾随朱棣远征蒙古,立下了汗马功劳。杨荣能力突出,小毛病也不少。他喜欢享受,生活作风比较奢侈,钱不够花,有时就不免接受一些边疆将官的贿赂。
朱瞻基知道后,私下召见杨士奇,问他对此有何看法。杨士奇面色严肃,很郑重地回答说,对于边防事务,杨荣比自己精通,所以不要因小过怪罪他。朱瞻基一听就笑了,说:“你还为他辩解,杨荣可是经常在我面前指责你的短处啊。”杨士奇马上说:“愿陛下能以对待我的宽厚态度对待杨荣。”一席话让明宣宗频频点头,十分感慨。不久杨荣得知了这一消息,非常惭愧,主动向杨士奇道歉,自此两人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至死都没有改变。
如果说世上有最深奥的学问,在中国就得说是做人吧。杨士奇为子孝,对友善,忠于君主,待人宽容,他的故事里没有冲杀的惊险,也没有谋略的雄奇,但在今天读来,却仍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其实最高深的学问也就是这些最朴素的东西,当把它植入信仰,融入血液,一个人也就常常能在平淡中演绎出最精彩的人生。
(摘自《时代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