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知识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试从需要、动机、习惯等方面,浅谈影响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自主学习需要 动机习惯

学习有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之分,在此所谈的学习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学习,即:学生在教育情境中,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凭借经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而所提到的学生主要指的是中小学生,自然,这里所说的教师,也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学生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提倡自主学习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工业化社会的学习方式是“学会知识”,因为那时的社会知识总量不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快,人们利用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可以支撑人一生的发展。而知识经济社会的学习方式是“学会学习”,因为人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爆炸式”增加的知识已经无能为力了,而信息传输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掌握知识变得轻而易举,探究和创新是学习的主旋律。基于此,新的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教师要提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自主学习的概念,尤其是对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笔者是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一名教师,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试着从需要、动机、习惯等几个主要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需要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孔子对待学习终身不倦的态度是我们中华学子的楷模。试问,他老人家学习的劲头是从哪来呢?显然是“诲人不倦”的学习需要。需要是学习的起点,是自主学习的本源。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是第一位应该考虑的因素。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一些学校因为无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本来不需要或暂时还不能接受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不管教学的设备条件如何优越,其结果都将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教育。这会使学生逃避学习,远离教师,甚至是怨恨教师等行为。因此,加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背景特点、个性特点等,使我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二、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不能理解为学生有了需要就一定能够自主学习,当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现实可能,因为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直接原因。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愿、兴趣、信念和理想等形式,是决定学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需要都转化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条件,内在条件即一定强度的学习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的刺激。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动机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1、动机结构失衡,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诱发学习动机的教育中存在偏差,过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忽视学生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造成学生畸形的发展。比如,教师过分强调为国家、为社会学习,而忽视学习对完善自己、获得快乐的作用,会造成学习动机结构失衡,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

2、忽视诱因,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诱因是激发需要成为动机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往往用目标代替诱因 ,重视用结果激发,忽视用过程激发 。尽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动机释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忽视过程的诱因,忽视学习所处的情境的营造,这样,学生的动机不会持久,更不会在过程中得到加强,其结果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

3、不当的评价反馈,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当前,我们在评价反馈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重视结果性评价(应试教育),轻视过程性评价,其结果会不但促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通过表扬与帮助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要求老师表扬和奖励要使用适当,避免那种滥用外部奖励,产生破坏学生对内在动机的行为。

三、习惯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持久的需要,持久的动机,再加上持久的行为,就可能变成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最好保证。

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学习上自动行为与心理倾向性。习惯是后天训练获得的。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的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单纯强调知识的掌握的习惯,忽视学习习惯养成的倾向。而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当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习惯训练的方向。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弄明白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对自己有益,反之会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贻误终生。

其次,制定习惯训练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学习习惯训练的规范化和长期化。中小学生大多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来认识世界。因此,中小学校教师应该依据“先入为主”的习惯养成规律,进行长期的规范的训练。例如,目前的各种中小学规则、守则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规范之一。

再次,对习惯训练施加必要的约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外在的约束力,也就是要有适当的奖惩措施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外在的约束力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自觉地纠正自身的行为偏差,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