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三个“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了当前摆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最迫切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首先,高效课堂要有一种“智慧的宁静”
毋庸讳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注入了活力,涂抹了色彩,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美丽起来。然而,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一切的音乐、图画、视频,永远不可能替代听说读写的训练,替代字词句段篇的吸纳。高效的语文课堂永远把语言文字放在所有“刺激物”的首位,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永远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学生从与语言文字的反复互动中树立起来的形象永远是课堂上最美丽的图画和视频。而要想听到、看到那最美的东西,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来,沉入到由语言文字构筑的世界之中,用心去理解、领会、感悟、玩赏语言,也就是要在课堂上拥有值得珍视的“智慧的宁静”。
比较六年级上学期《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片段教学的案例:
出示句子:“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教学一:
教师在出示句子后,播放视频:青海高原上风雪肆虐;青海高原上电闪雷鸣。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环境恶劣)
再问:你能把刚才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读:个别读,集体读)
教学二:
出示句子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
问: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内容、情感方面的)
再问:要是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作者的语言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学生默读后发现修饰词的运用有点反常规)
追问:用“虐杀生灵”来修饰“高原风雪”,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雷轰电击”,是作者的用词失误,还是别有匠心?
学生静静思考、潜心涵泳错位的修饰词(习惯上都是用“虐杀生灵”来修饰“雷电”,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风雪”的)恰是最深度刻画了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对生命摧残的极度无情和残酷,从而体会到这“一株柳”的生命成长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两种不同的教法,前者的课堂拥有夺人眼球的声光电色,热闹了,却贫乏了;而后者虽然只有静静的文字,但正是在这样的宁静中,我们感觉到智慧在蕴蓄、在涌动、在勃发。这种“宁静的智慧”赋予了语文课堂质的内涵和力的张扬。
其次,高效课堂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
我们常常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上,特别是在一些故事性文本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往往津津乐道于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分析,也在对人物作贴标签式的分析理解上不遗余力,因此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尴尬:课堂上,学生趣味盎然,下课后,学生的收获是仅仅知道了这么一个故事和这么几个人(事)物形象,至于作者是怎么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怎么通过语言让这个人(事)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做到呼之欲出,感人肺腑的,则一无所知。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触及语文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因而也是低效的。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巧妙地引领学生关注谋篇布局,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不能只对曲折动人的情节感兴趣,更要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词的精当巧妙,词句的弦外之音等等感兴趣,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有学会品味、玩味、玩赏语言文字,直至达到迁移、内化,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自己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一位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应该给我们如何树立“语文意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请同学默读,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和雏鸟活动范围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边看梳理的内容边对照课文阅读,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作者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表达方面);发现作者的描写十分具体、细腻(阅读感受方面);发现作者和雏鸟之间的感情很深(语言温度方面);发现只要抓住这些表示时间顺序和活动范围的词语,就能很快地把这段语言记诵下来(语言积累方法)。学生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语言、学会阅读、亲近语文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用自己的“田”种别人家的“瓜”,教学何愁没有高效的结果呢。
另外,高效课堂要有一种“服务的品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非专为老师个人展示才华搭建的舞台。课堂有服务的品质,就是要教师甘当配角,让主角学生走到前台来。这种服务的品质能否凸现,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现在好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不是站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老师展示自己的角度。这种在“教师本位主义”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一种心灵的煎熬。事实也是这样,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大段大段的精彩独白,这些华丽的“舞台语言”替代了能够如潺潺溪流滑进学生心田的“生活语言”,人为地阻隔了师生对话的通道,阻断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生不知所措,只能睁着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也经常会看到老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动辄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段话,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进入到了“有话可说”的地步,可怜的孩子只能勉为其难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段老师所需要的空话、套话、成人话,使得“口号式”的语言在孩子的心田泛滥,挫伤了孩子对语言的感情。这种教学情景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缺乏了一种服务的品质,一种甘愿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默默服务的品质。
总之一句话,在我看来,高效课堂实在离不开这三个“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张青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