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兴趣点亮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兴趣点亮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气氛;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导入唤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

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等来导入新课;可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春》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展现了不同的风姿。你观察过春吗?你体验过春的美吗?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置身于《春》的怀抱吧。”问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时自然热情高涨,提高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以图增趣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成分起重要作用。

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事例等绘制成相应图片,并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展出,之后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这样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如,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观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并跟随图片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是必要的一环,但课本上只有一幅远景图,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上课时,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为纪念碑的气势而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再把浮雕、碑文的图案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教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三、设疑引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设置疑点,可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学生学习了孔乙己第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的情景:他身穿长衫而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置众人的耻笑而不顾,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口里说着“多乎哉?不多也”之类的叫人半懂不懂的话。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已基本体现。此时可设疑第二场出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所带的银两又是怎样呢?文章的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设置了悬念,又是孔乙己悲剧的具体体现。疑点的设置,使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采用设疑法进行教学,解开疑团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极高的兴奋状态下,因而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幽默激趣

教学幽默艺术以巨大的教育功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于漪老师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如,讲“死读书”的危害时,跟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职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就在笑声中认识“死读书”的危害。

五、鼓励生趣

教学中可精讲多练,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练习时间,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受到启迪!

如,八年级上册有一篇作文题目是《网络引领我进入新世界》。我顺水推舟,以“中学生是不是应该上网”为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赞成上网的,而且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上网可以查和学习有关的资料,可以及时了解时事等。反方则从时间和网络的健康度表示反对,唇枪舌剑,各抒己见。等他们“战完”后我就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当然应该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

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语文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