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内乡县各种耕地资源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内乡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山、丘、平俱全,地形地貌复杂,在多年的实践中,把县内耕地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区,即: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浅山粮、果、杂类型区;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和沿河平原粮、棉、油类型区。掌握耕地资源类型区的开发利用条件及障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土壤类型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S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66-02
一、耕地资源自然条件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地形近似一把弯弓,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2301平方公里。
县境地处伏牛山南部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北部为山地,地势陡峭,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2.2%;中部和西南部为岗坡河沟和浅山丘陵,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3%;东南部为河谷冲积平原,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白草尖海拔1845米,最低处大桥乡大周村海拔145米。
二、耕地资源划分原则
1.依据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的相似性原则。
2.农业生产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子相近性原则。
3.农业生产发展途径、关键措施及耕地改良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4.保持和农业区划的一致性原则。
5.保证行政村界限完整性原则。
依据以上五条原则,把县内耕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即: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浅山粮、果、杂类型区;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和沿河平原粮、棉、油类型区。
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
1.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的开发利用
1.1 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的基本情况
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位于县北部,包括板场 、夏馆、七里坪3个乡镇的全部,马山、庙岗、乍岖、赤眉4个乡镇的部分村及余关乡的梁坪村共8个乡镇77个行政村,全区农业人口9.92万人,其中劳动力5.67万人,从事农业劳动力3.22万人,本区自然总面积122.76千公顷,占全县的49.8%,耕地面积6.11千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1.7%,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薯类,主要药材及土特产有山茱萸、榨蚕、油桐、柿树、核桃、香菇、黑木耳等。
1.2 土壤类型
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的耕地土壤以麻砂质黄棕壤土土属(山黄土)、麻砂质中性粗骨土土属(淡岩黄砂石土)为主,七里坪乡有小面积灰潮壤土(两合土)、泥砂质黄褐土土属(黄老土)。
1.3 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山区面积大,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凉湿润,是我县雨量最多的地区,年降水量800-950毫米,降水变率18%以上。是我县用材林和经济林产品的盛产区,也是我县林牧、土特产品的主产区。
1.4 障碍深山粮、蚕、药、土特产类型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1.4.1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1.4.2耕层较薄,一般在10-16cm之间,保土、保水、保肥性能差,是典型的“三跑田”。
1.4.3土壤含沙质较多,保肥保水能力差。
1.4.4地下水埋藏深,无农田灌溉设施,基本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2.浅山粮、果、杂类型区的开发利用
2.1 浅山粮、果、杂类型区的基本情况
浅山粮、果、杂类型区位于我县的北中部和西南部,北中部包括赤眉、余关、马山三个乡镇的部分村,西南部包括乍岖、庙岗、湍东、赵店、师岗、瓦亭、大桥七个乡镇的部分村,共有10个乡镇,53个行政村,全区农业人口10.80万人,其中劳动力6.16万人,从事农业劳动力3.51万人,本区自然面积51.65千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2.4%,耕地面积10.65千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4%,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林果业有柑桔、油桃、柿树、板栗、花椒等。
2.2 土壤类型
浅山粮、果、杂类型区土壤主要为麻砂质中性粗骨土土属(砂黄石渣土)、中性紫色土土属(紫色土)及少量黄褐土土属(黄胶土)。
2.3 浅山粮、果、杂类型区的有利条件
2.3.1年降雨量800mm,是我县降水较多的地区,加之近几年的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的坡改梯、修塘挖水窑、修拦河坝等措施,使该区部分土地变为高产水浇地。
2.3.2该区的小气候适宜柑桔、核桃、板栗、油桃等干鲜果的生产,是我县林果业发展的最佳区域。
2.4 障碍浅山粮、果、杂类型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2.4.1土层较薄,还夹有石砾,耕层厚度10-14厘米;
2.4.2土壤质地为粗砂土、粘土,粗砂土漏水漏肥,粘土适耕期短,不易耕作;
2.4.3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土壤肥力低。
3.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的开发利用
3.1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的基本情况
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分为中部和西南部两个亚区,中部丘陵包括湍东、赵店、赤眉、余关、马山、王店、灌涨、大桥8个乡镇的部分村,西南部丘陵包括师岗、瓦亭的大部分村,共98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农场(农业局下属园艺场),农业人口19.24万人,其中劳动力10.98万人,从事农业劳动力6.25万人,总土地面积48.86千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1.2%,其中耕地25.01千公顷,占全县耕地47.9%,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烟叶、小辣椒、花生、芝麻等。
3.2 土壤类型
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土壤类型为黄土质黄褐土属(黄胶土)、泥砂质黄褐土土属(黄老土)。
3.3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人均耕地多,开发潜力大。在全县四个区中,本区耕地人均占有面积最大,人均耕地0.13公顷,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0.10公顷)的30.0%,是我县烟叶、小辣椒、油料等经济作物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3.4 障碍丘陵粮、油、烟、小辣椒类型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4.1 水土流失较严重。由于本区地形切割严重,地表侵蚀为条状起伏地形,岗洼相间,坡耕地多,水土流失较严重。
3.4.2 耕层浅、质地差。本区耕层厚度为14-18厘米,但多为坡耕地,表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层浅。从质地看,这两个土属土质粘重,透水性差,上浸易渍,怕旱怕涝,适耕期短,不易耕作。
3.4.3 土壤肥力低。耕层浅、水土肥流失严重,是造成土壤肥力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有机肥施用少,化肥施用不科学,农作物复种指数大,也导致土壤肥力低。
3.4.4 地下水贫乏,水利条件差,易受旱灾威协。该区地下水资源贫乏,且埋藏较深,开发利用困难,水浇地面积较小,水浇地面积占本区耕地面积的20%。
4.平原粮、棉、油类型区的开发利用
4.1平原粮、棉、油类型区的基本情况
本区位于湍、默河中下游两岸,包括城镇的全部,大桥、灌涨二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和赵店、赤眉、湍东、王店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共涉及7个乡镇,60个乡行政村,农业人口12.96万人,其中劳动力7.39万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4.21万人;总土地面积15.09千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6%,其中耕地面积10.44千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0%,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蔬菜。
4.2土壤类型
平原粮、棉、油类型区土壤类型为泥砂质黄褐土土属(黄老土)、灰潮壤土土属(两合土)和小面积的水稻土。
4.3平原粮、棉、油类型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4.3.1地势平坦,耕地连片,其间既无山脉相隔,又无大的起伏,地面平坦,交通方便,便于机械生产,具有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4.3.2土层深厚,耕层厚度一般在18厘米以上,土壤质地适中,以中壤为主,水热状况较好,有利于耕作及作物的生长发育。
4.3.3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该区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机井数量在全县各区中最多,节水灌溉在全县面积最大,是全县井灌重点区。全区65%的耕地可以灌溉。
4.3.4农产品集中。本区是粮棉主要产区,适宜建立农产品和加工转化商品生产基地。
4.4障碍平原粮、棉、油类型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4.1该区为全县地势最低的地区,汛期受洪泛威胁较大。
4.4.2水资源利用率低。该区虽然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但由于渠道、机井配套较差,土地平整差,有相当一部分耕地有水不能浇,还有部分耕地是扒扒能浇,大水漫灌,低洼地方,积水时间长,农作物易受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