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沓出的语文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沓出的语文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复沓,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复,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复沓”这一文学表现形式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升华情感、活化语言的妙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复沓”这一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意识

片段一:

师:“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大得快要把耳朵震聋了。

师:多么可怕的噪音!来,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孩子们,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停止过吗?(学生摇头)依据何在?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听出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也没停止过?

(学生读、画、悟)

生:“妈——”“妈——”,从这两个破折号可以看出来,我叫了两声妈,一声比一声响!

师:是啊!因为——(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生:我大声地叫着母亲的名字。

师:为什么要大声地叫?(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生:母亲大声问。

师:为什么要大声问?(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师:那么近,为什么还要喊?(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第四次了,还有第五次吗?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的手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喜欢他看书的。”

师:为什么要大声对那个女人说?(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已经是第五次提醒了。……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就一刻也没停止过。然而,这只是今天,这只是一小会儿。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天复一天,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当你第一次发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母亲太不容易了!我心里难受极了!

师:是啊,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不能)这一次又一次“大声地说”能少吗?(不能)这就叫语文意识。(板书:语文意识)

赏析: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抓住“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看似平常的环境描写,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沓式教学。这一教学处理方式,营造了一个持续不断、层层推进的“震耳欲聋”的场面,让学生剥脱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话表面的面纱,走进了文本,同时受到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的渗透和熏陶。

片段二: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里看出母亲十分疲惫,背原来是弯着的,褐色的口罩表示已经非常的黑,所以我的鼻子才一酸。

师: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我的母亲”这四个字出现了三次。

师:没错,“我的母亲”这个词语出现了三次,这很特别。来,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按照常理来说,三次“我的母亲”说一次就够了,而且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才是。所以,这一句话应该是这个样子——

生:(读调整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能不能这样改?(不能)记得电影里的慢镜头吗?慢镜头就是希望你将每个细节看得特别清楚。(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一边听一边仿佛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弯曲的背,背慢慢地直起来了。

生:那是一个十分瘦弱的背,慢慢直起来了。

师:那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

生: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结实而挺拔的。

师: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背。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

生:我看到了一张憔悴的脸。

师:这是我母亲的脸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红润的脸。

师:可是,此时“我”却看到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师:(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拥有一双十分美丽的、十分精神的、十分大的眼睛。

师:可是,此时“我”却看到了一双疲倦的眼睛!孩子们,带着你的想象,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带着你的疑虑,再读这一句话。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母亲啊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被岁月消磨了。

师:好一个消磨呀!下面,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的母亲吧——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看到母亲这样瘦弱,看到母亲这样憔悴,我的鼻子能不为之一酸吗?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样的句子能少吗?(不能)这三次“我的母亲”能删改吗?(不能)这就叫——

生:语文意识。

赏析:王崧舟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非常特别”的地方,一是“我的母亲”在句中用了三次,二是“我的母亲”全放在了后边。然后,出示常规语序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边读边琢磨两句话的味道有何不同。接下来,采用复沓的教学方式还原形象、创设意境、激活情感,让学生在“慢镜头”的复沓中感悟慈母情深。

感悟:语文阅读教学应追求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关注语言表达、关注语言形式、关注作者怎么言说的意识。”(王崧舟语)在上面两个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紧扣主题,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懂得读文章不能“蜻蜓点水”,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还要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王尚文语)这样的复沓式教学设计,一线串珠,点清线明;一唱三叹,层层深入,大大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对母亲的工作和生存状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使得他们为母亲的辛苦而辛酸,为母亲的劳苦而痛苦,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从而使课堂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学生的语文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培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