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百衲织物在服饰中的形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百衲织物在服饰中的形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传统百衲织物, 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孕育出其稚拙古朴的特点。本文以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对传统百衲织物在服饰中的形式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加以探析

关键词:传统;百衲织物;服饰形式

中国百衲织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人们熟知的百衲衣、百衲被等。据古籍文献记载,百衲织物最初可能产生于春秋时期,并多为儿童和乞丐穿用。随后,这种织物形式被佛教采纳,并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得以规范和扩大。尤其是到了唐朝和明朝末年,水田衣风靡一时。民国以后,水田衣在江南少数地方偶有出现,但已不为妇女们穿用,而是大人为孩子祈求吉祥而专门制作,例如儿童百家衣。

1.百衲织物的基本概念

百衲织物来源于民间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百”为量词,比喻很多。“百衲”是指把零碎的面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构图集合而成一套完整的织物。

《现代汉语词典》中“衲”意为补缀。衲在《古代汉语大词典》中,意思为缝补;补缀。如:千补百衲。引申为缀合而成之意。如:百衲本。还有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称为“百衲衣”、“百衲”、“衲衣”或“衲”。《佛祖统纪》卷五“摩诃迦叶尊者”:“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衲衣,自剃须发。”戴叔伦《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又因以为僧徒的自称或代称。如:贫衲;衲子。成廷《春日游上方寺》诗:“田翁入郭酒,野衲下堂留午斋”。缀,缝。如补缀。连结;拼合。如缀辞;缀音。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序》:“辩如悬河,笔不停缀。”也指连结的部分。装饰;点缀。《大戴礼记・明堂》:“赤缀户也。”①从《佛》到最后,都出自工具书各条,罗列总结在一起。

2.文献中传统百衲织物的形式分析

传统百衲织物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呈现出多样的形式,以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对其主要的几种形式进行探析。

2.1百衲衣

百衲衣又作“百衲”。指多处缝补的僧衣,“百”,言其缝补缀连处之多。小乘教起即强调僧人勤苦修行,素食粗衣,所穿的袈裟不能染正色,破旧即行缝补,穿着多年缝补之处重叠连缀,即成“百衲”。参考论文茅惠伟的《传统百衲织物的探源与分析》―只是茅说,无原始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持世菩萨第二》:“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凤须甘雨。个个能装百衲衣,师兄收取天宫女。”唐・李瑞《秋日忆┥先恕肥:“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现代汉语承用。杨朔《泰山极顶》:“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小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②在古籍中,也有很多是关于百衲的记载,例如民国《宁安县志》宁安县志中的记载其缝制的情况“又如成一百衲凡碎锦残帛长短方圆,经若干人聚积之,由一二人量其尺寸而缝纫之,是以谓编志难于著书也兹甯安志内得”③。

宋・陆游《怀昔》:“朝冠炝朔轿奘拢s爱山僧百衲衣。”“衲”字本作“纳”,缝纳之意,因这种衣服是用碎旧布片缝制而成,故名。佛教主张去除贪念,六根清净,故对衣服的贪念也应摒弃,僧人著衲衣,即是为了表示苦修。亦称“衲衣”,僧尼的苦行之服。“衲”字本作“纳”,缝纳之意,因这种衣服是用碎旧布片缝制而成,故名。佛教主张去除贪念,六根清净,故对衣服的贪念也应摒弃,僧人著衲衣,即是为了表示苦修。原始佛教时期,僧尼苦行蔚成风气,著衲衣之习也甚为流行。龙树《大智度论》:“好衣因缘,故四方追逐,堕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则生亲著;不亲著,檀越则恨。又好衣是未得道者贪著处,好衣因缘,招致贼难,或至奇命,有若是等患,故受弊衣。”那时的衲衣,常称“粪扫衣”,指的是别人遗弃的破弊衣服,分为五种: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后世僧尼所穿衲衣,多为自行缝制,与上述粪扫衣,已大为不同了。因为常著衲衣,僧人有时自称“衲子”、“老衲”④。方志库在古籍文献中,有关衲衣的记载“山僧坐久衲衣寒一片禅心吹不起”和“经本、僧、锡杖、香簟⒘彖啤Ⅳ卖摹㈧衣衲衣、僧鞋、道冠法衣”。从中不难看出,百衲衣也称为衲衣,为禅衣。百衲衣还有袈裟、衲衣、水田衣的别称。唐宋以来,妇女多爱穿着。因所用布料色彩交错,形似水田。故又称“水田衣”。有为小孩做“百衲衣”者,求其百家保护之意。在明代崇祯刻本《梦林玄解》卷十六梦占中提及到“百衲衣大吉占曰主百寿之兆占此喜事至老年康无子者得子病卧者得起”。可见百衲衣还有吉祥的寓意。

2.2水田衣

据传,早在唐代,就有这种拼制衣服,王维诗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开始时还较注意匀称,事先将织料剪裁成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另说,水田衣即“袈裟”,也称“百纳衣”。明代一种特有的女装款式。即是用各色碎布拼接起来的服装,俗称“水田衣”。这种款式出自民间妇女巧手缝制,后被广为流行起来。至今仍可见到,已多为给儿童缝作的衣服,被称为“百家衣”。这种用各色碎布拼接缝制的方法也用在被、褥的缝制上,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田相衣”的别称。即袈裟。阮亭‘水田一带学僧衣’之句,w本于此。”在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下面有标注在古代文献记载记载中,水田衣别称也很多。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栩图刻本的三才藻中所记载“水田衣袈裟也名消瘦衣忍辱z”。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六中所记载“僧衣曰袈裟梵语本作加沙至梁葛洪撰字苑方添衣一名无垢衣一名离m服一名忍辱W一名消瘦衣一名田相衣一名水田衣一名稻畦帔”。在清代嘉庆刻本的奎史卷六十三衣裳门二中记载“女人零拼碎a之服俗名水田衣又名斗背褡此制P于崇祯末年今有服之者f情偶寄”。综上所述,水田衣也叫稻田衣、田相衣、福田衣、无垢衣、消瘦衣、稻畦帔、斗背褡、袈裟等

2.3百家衣

百家衣是百衲服装中最常见、最鲜明的形式,过去有的人家怕小孩不易带活,要向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零碎布,缝成一件“百家衣”给小孩穿上,谓能得百家之福,保小孩少病少灾,易长成人。又寓小儿贫贱,认为贫贱者易活。引用《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对百家衣的解释为:“百家衣又称‘百子衣’,在汉族一些地区,民间流行着新生婴儿要穿‘百家衣’的习俗。”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百家衣”的式样多为无领大襟,有的颜色搭配调和,拼成美丽的图案,不失为一种民间拼布工艺。缝制百家衣的时间各地不同,湘中地区多在小儿百日前,由外婆讨布缝制,于外孙百日之时给穿上,取“长命百岁”之意。研究发现百家衣不仅是汉族民俗服饰中的传统,在一些少数民族服装中也有体现,其中突出的是撒拉族的百家衣。百家衣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是有蓝色、紫色为最好。因为“蓝”谐音“拦”,“紫”谐音“子”,蓝色与紫色搭配使用,就可以“拦子”,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有些人家还会在百家衣上绣上“五毒”图案,有驱邪、庇佑的含义。

3.结语

百衲织物既是人们生活中实用的必需品,又是传达民间艺术和制作者丰富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通过质朴针线活,体现了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技艺精湛。百衲织物不仅隐含多元的织物信息,并且表现出强烈的继承性。在物质日益充裕的今天,百衲织物的多元化和唯一性,以及制作过程中的趣味性,能够满足人们对个性的更高追求。此外,传统百衲织物在中国服饰历史中的流变,以及这种织物形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值得更多的人去探讨。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注解:

①徐复等 编.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②孙维张 主编.佛源语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

③民国.宁安县志第895页(此页码是电子版的排序).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④吴康 主编.中华神秘文化辞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