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育英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育英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7月19日至8月1日,我参加了中美人文交流项目的第一批教育考察团,赴美国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等她,访问美国最优秀的公立、私立高中。

此次考察我们发现,美国的精英教育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卓有成效,这些学生总是充满思考的兴趣、探究的激情、创新的力量。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研究的各种课题,如攻克癌症、制造火箭、开发新能源、做火星探测器等等。显示着他们是在做真研究、真课题,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这些真研究都是精英教育的必修课程。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任。面对“创新”这个命题,柳州铁一中学从以下方面开展教育工作。

一、创新办学理念,转变育人观念

跨入新千年时,我校领导班子提出了“以能本管理促生本教育”的崭新办学理念。即通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治教、执教能力,以求得学生的最好、最适宜的发展。该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通过能动的、服务型的管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提出了“提高执行力”的要求,让教职员工集中精力打破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之间的障碍;学校重点强调要“注重细节”,将理念落实到细致入微的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报告会、校园网和校刊等,把“生本教育”的理念反复宣传,让教职工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此外,学校还进行了“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高中“生本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民族地区示范性高中“生本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学习。切实让“生本理念”推动学校的发展。

“能本管理”的最大收益是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老师们不再对学生求全责备,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以我校今年保送北京大学的黄雨舟同学为例,他在初中毕业后,一门心思只想上职高。是被妈妈哄着进我校的,刚开学他就迟到多次,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根本不写,他还申请不上晚自习。他的班主任通过了解才知道,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常常忘了时间;作业只做新题,对做过的题目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学科,常应付了事,喜欢的学科,作业笔记记得工工整整;他想上职高,是觉得职高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这样一位个性学生。学校和老师以宽大的胸怀给予理解与包容。我对班主任讲:特殊的学生要特殊对待!允许他不来上晚自习,学校的计算机工作室允许他随时使用。根据黄雨舟数学思维超强、对计算机兴趣特高的特点,我们指定了专门老师给他指导,并提供参加相关竞赛的机会。老师们充分尊重黄雨舟的兴趣爱好,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在2009年3月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鼠标笔信号发射器》研究课题获得计算机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黄雨舟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广西赛区一等奖,再次获得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2011年,他参加北京大学保送生考试,以96分的数学成绩得到北大认可,被北大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录取。

二、创新课程设置,培养探究意识

课程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早在2000年秋季学期,我校就在广西率先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具体开展的步骤有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在准备阶段,由学校确定课题,成立课题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教科处主任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负责论证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为了提高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我们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中进行学习,一方面邀请研究性学习指导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还组织教师到上海、宁波等地参观学习。

在实施阶段,教师最初是指导学生进行选题、论证课题。学校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和图书馆等资源,对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展示交流。在课题方案确定后,学生按课题计划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的方式有以资料研究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文献研究式,有以校内研究为主、校外活动为辅的半开放式,有以校外活动为主、校内研究为辅的开放式,还有整个过程都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研究方式,等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我们都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大胆地设想、置疑,勇于去探索、实践。在学生完成调查研究任务后,开始进行课题总结,整理研究材料,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用课件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评比。

在总结阶段,我们收集、整理学生子课题资料,出版《柳铁一中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将学生的优秀成果向新高一年级学生推广,而这对新同学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研究性学习开展十多年来,我们共编辑出版了4册学生研究成果集。2004年第一本成果集《磨砺出青锋》出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同年,自治区教育厅编写《广西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材》,书中收录的学生课题成果5篇,我校就占了4篇。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竞赛。我们的做法有三:一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安排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指导,提高课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二是通过与高校联手,让学生参与高校的研究活动,让高校老师或学生指导学生研究,提高学生项目的层次;三是利用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扩大科研视野,提升项目的研究水平。2010年,我校07级的曾政、王胤奎两位同学的两个创新项目在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等奖,还人选全国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创新社团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创新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学生要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社团完全具备这一条件。我们正是通过扶持发展学生社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来。并在自身实践中获得创新体验和文化熏陶的。这些学生社团包括校园电视台、扬帆文学社、爱乐乐团、动漫社、街舞队、爱心社、环保小组等。在众多学生社团中,校园电视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光彩夺目。

我校的校园电视台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只是进行一些教学和学校新闻的录播工作,后来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它。于是便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将电视台拓展为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新天地。如今,校园电视台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电视台由学生自任台长、记者、编辑,自主采编、播放、反馈。新招的高一新生在高二的“师傅”和老师的指导下,每人都要体验从创意、拍摄、配音,到后期剪辑制作的所有环节,学习电视制作技术的全过程。十年来,共制作节目200多期,在全国学生电视节目评比中获金奖的作品有15个,银奖12个,铜奖20多个。

四、创新科技平台,提升科学,素养

科技创新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国家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学校创新教育必须紧扣这一时代脉搏。我校的做法

是努力搭建科技平台,让学生感受科技前沿的气息,激发创新的激情。平台建好了,人才就不是单独地出现,而是成批地涌现。

信息学竞赛是我们最早打造的一个科技平台。早在1984年,当信息技术初见端倪时。我校就将计算机列入课表,同时成立计算机小组学习程序设计,1987年开始组队参加信息学竞赛,十三次蝉联广西团体冠军,200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特别奖。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校紧随科技的脚步于2005年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这是―个更为开放的平台。机器人工作室的主要课程涉及机械制作和CAD机械制图、机械结构设计、电子电路与程序设计等。新颖实用的校本选修课程,吸引了大量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其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主,将一个大项任务划分为若干小项,并与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这几年机器人小组学生在参加国际级竞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获国家级竞赛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4枚。

201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从丹麦王子手中领过奖牌的高中生》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校“发明痴人”何兴平的事迹。2008级的何兴平学习成绩平平,但却酷爱创新发明,高考前一个月他还在研究改进他的“嵌入式系统的远程语音智能报警器”。这个发明,是他高一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他家里曾因担心影响学习而给他种种限制,是学校科技工作室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他三年锲而不舍,最后取得了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今年4月,这个项目获邀参加丹麦青少年科学家竞赛,获得铜奖。

五、创新育人方法,探索培养模式

柳铁一中的创新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许多疑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思考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出了今后创新教育的新思路――创办“飞和创新教育实验班”,跟著名企业联手,与高校合作,与研究机构联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这个设想已经在新高一年级实施,实验班将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索与改革,力争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上积累经验。

尽管我们很努力,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与我们所考察的美国高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心无旁鹜、潜心教育的追求,誓把科技强国大厦的基石筑好。

(责编 阮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