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繁星:期待戏剧大时代的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繁星:期待戏剧大时代的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沿着宣武门内大街行走,古香古色的中式庭院如惊鸿一瞥,令人怦然心动。它,就是繁星戏剧村,穿过中式门庭,雕梁画栋,疏影斜桐,缓缓踱来,聚餐吧、静心堂禅茶室、觅阅书吧、蓝之会馆。茫然探索,深入又深入,5个错落别致的剧场落入眼帘,梦境般的古典中揉合了loft的时尚气息,给人绝妙的精神享受。

改变东密西疏的戏剧格局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路口西北角,北京西城区商业中心位置。如今的繁星戏剧村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剧场集群,占地5600平方米,一期开放5个小剧场,其中260座剧场2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2个,可容纳近800名观众。

以5个小剧场为核心,繁星戏剧村同时涵括多个特色区域,承载演出、展览、新闻、讲座、沙龙、影音视听、餐饮等各种商业功能。这里是戏剧文化的集中体现,以中国戏剧标志性文化特征为题材,通过戏剧演出、展览、沙龙等形式,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观众可在同一区域内游走于各种空间之间(剧场、餐厅、美术馆、戏剧广场),体验互动和张力。

刚开始的时候,繁星戏剧村的创始人樊星想做两个小剧场,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因为樊星觉得以前看戏大多数都是没什么选择,只能看一个戏。今天看这个戏或者不对胃口,或者看过了,就没有了。如果有两个厅可以选,从产业和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可以为更多的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戏剧来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樊星奔着这个目标,希望能有一个两千平米左右的空间。

一个剧场对环境要求相当高、相当苛刻,需要具备很多因素。樊星告诉记者,首先是地理位置最重要;第二,物理空间的规模够不够;第三是需要考虑成本能不能负担得起,甚至于它的交通、包括停车等等。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找块地是相当难的,别说一个剧场,就是想开一个小饭馆,也可能耗费半年一年的时间去选址。为了选址他折腾了两年多时间,四环以里的位置他已经和团队考察了多遍,到后期已经改骑电瓶车大街小巷的钻胡同。他笑言,有一个地方他和团队曾经踩了两次点,第三次去的时候因为被误解是贼,遇到了“守候”在门口的大狼狗。

后来误打误撞,他发现了一个心仪的旧院子,便打算深入考察。俗话说好事多磨,第一天去的时候没人,第二次吃了闭门羹,但是两天下来也多少已经有了些肤浅的了解,第三天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和蔼的门卫老大爷,樊星和一行的同事连蒙带骗的终于成功迈进了大门,进去一看,院子被分成两部分,一半是群艺馆,一半是破工厂,樊星心中窃喜踏破铁鞋无觅处。锁定了目标的樊星,憋足了劲跟领导层层申报等待审批,他回忆:“领导一看这帮年轻人真是想做这件事,因为这块地以前是属于文化用地,我们跟它这个地的性质还比较吻合,领导也算是有这种长远的眼光,审批下来了。”

樊星说:“将剧场落户西城,是看中这里的综合优势。这里既有西单商圈、宣武商圈、金融街商圈三大商圈汇集,同时交通也非常方便,2号线、4号线宣武门出口就到。”依托功能强大的剧场群与地理优势,繁星上演的剧目形式十分多元化,有话剧、音乐剧及舞剧等,能够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欣赏需要。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追求的恬淡悠闲,那么繁星就是现代都市达人摘下面具的休闲胜地。

繁星戏剧村的出现形成了与东单商业圈的东方先锋剧场、蜂巢剧场等京城老牌小剧场南北对望的状态,基本结束了京城戏剧场地东密西疏的尴尬局面。繁星始终坚持商业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推行中低票价策略,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同。在这里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和大众娱乐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文化演出活动,也为本地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土壤。

期待戏剧大时代到来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戏剧大国,中国戏剧有着辉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中国戏剧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快餐式的文化冲击着古典艺术。戏剧作为集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其慢节奏的表现形式致使很多人接受不了。音乐、电影等则成为人们主要的消遣、欣赏对象,国内戏剧进入低潮期。

近年来,随着一部部国外经典名剧的引进及国内原创剧目的登台,音乐剧的发展在全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良好势头。繁星戏剧村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运营,至今已上演各类剧目41部,共1000余场次,观众累计约30多万人次,参与戏剧体验的人数达50000多人。在中国戏剧集体低迷的环境中,繁星戏剧村风姿绰约地出现在北京戏剧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波澜不惊的戏剧界犹如一个轰天雷。

在樊星看来,戏剧是一个大金矿。“如果中国十几亿人,只有一百万人喜欢戏剧,那它肯定不是一个金矿了,可能是一颗小金豆、一粒金币。如果咱们说在各方的力量或者这种推动下,将来它能辐射到普通人群的话,它肯定是一个金矿,基数在这摆着呢。”

樊星坚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戏剧。戏剧有特殊的魅力,樊星在做戏剧培养、培育观众的工作时发现,除非人们别接触它,或者别近距离地接触它,否则人们肯定会爱上它的,这就是戏剧的魅力,这由不得你自己。樊星做了很多的实验,在戏剧村开业两年多的经营过程中也在努力尝试、思考,比如戏剧的产业方向、人们对它的需求。

戏剧的魅力在于跟民众很容易互动起来,能够让普通人喜欢上它。有人说戏剧的受众无非是小资人群、高知人群,上过大学的、留过洋的,在樊星看来并不是这样:“我做过很多尝试,煤老板、军人、官员、企业家等等,我都做过尝试,我请他们来看戏。我说你看过戏剧吗?没有。就这些人,我发现不用三次,戏剧跟他的生活一定会有关系了。”

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国内的上演更是引发了一阵热议。樊星透露,《妈妈咪呀》的美国原版和中文版他都看过,提及感触以及收获,他表示:“首先,对于戏剧、演艺等机构而言是正面的促进作用,中文版的出品单位通过跟《妈妈咪呀》原创团队的合作,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国际制作的流程和标准;其次,通过运作这场戏,对于音乐剧产品、演艺产品或者商业化的整体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都是非常好的收获。”

在有着“戏剧天堂”之称的百老汇,一个《猫》和一个《妈妈咪呀》就有几十亿的价值,这种重量级的戏剧是现在中国戏剧难以企及的高度。樊星认为,中国其实是有音乐剧的,只是没有形成产业。虽然中国戏剧跟百老汇的顶级音乐剧有差距,但国内戏剧真正产业化的分水岭和风向标已经显现。

樊星期盼一个真正大时代的到来,而不是过去完全是一个爱好者,或者是艺术圈的人去关注、去推崇,或者去跟进。

“场制合一”模式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小剧场集群,繁星开拓了“场制合一”的运作模式,即剧场运作和戏剧制作一体化。繁星戏剧村推出的“场制合一”概念,将有2/3的演出剧目由剧场出品,剧目形式十分多元化,有话剧、音乐剧、形体戏剧、儿童剧和各种实验戏剧等,能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欣赏需要。

繁星戏剧村先后与多位国内外知名戏剧导演签约长期合作,主要制作团队和演员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著名院校,目前已出品了话剧《罗生门》、《一见钟情》、《高朋满座》、《晚间游戏》,舞剧《等待戈多》,音乐剧《莎翁的情书》等多部受到市场欢迎的原创新剧。

独立制作人联合导演工作室的戏剧创作产出模式,不仅戏剧产品的艺术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演出场次也形成固定规模,产业链式的运营产出并且带动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的集成互助,降低经营成本,分摊市场风险,拓展利润空间,保证戏剧村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樊星认为,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能够推动和提升北京市西城区的整体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有潜力在中国戏剧产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其运营经验也发挥着一定的行业示范效应。

在樊星看来,任何一个文化的艺术产品成功,一定都不能脱离它的本土特质,必须要有自己的根。虽然文化产业已经更加趋于产业化,但是除了创造物质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更肩负着精神引领的作用,通过取经国外成功戏剧汉化经验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的斥巨资引进国内讲外国人的故事,而忽略自己的核心内容就会得不偿失。他认为中国民营剧场发展的时代,不是没有到来,只是在现阶段,跟百老汇、伦敦西区相比,确实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更要深入地了解、学习创作规律,包括素材、故事、音乐元素、艺术组合等,然后用自己的审美和方式去做。

对于繁星戏剧村未来的发展,樊星有着自己的规划。繁星是一个创演的平台,这是繁星戏剧村的理想定位。繁星戏剧村目前在做剧目的储备,通过形成产品组合的剧目储备,打造一个差异化服务的剧场空间,这是繁星戏剧村头三年的重要战略规划。下一步繁星戏剧村将在北京其他区域或者其他城市筹划建设几个繁星剧场,形成产业规模。繁星戏剧村的内容除了供应自己的剧场以外,还能对将来的天桥演艺区,甚至地方的剧场做内容的提供和支持。因此繁星戏剧村形成两块主要业务:一个是剧场的经验,另外是内容产生的最大价值化。

自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以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近30年。从最初的每年一出,甚至几年一出戏,到现在一年能有数百场不同风格的小剧场话剧在首都舞台轮番上演,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发展到成为话剧艺术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小剧场话剧甚至占据了戏剧舞台上的半壁江山。樊星也正在这片浪潮下,潜心筹备着在其他城市陆续建立属于自己的剧场,希望日后能够以一个内容提供方的角色在市场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