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辟蹊径采幽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辟蹊径采幽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运用多样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蕴。本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论述了通过细读来捕捉意境美,通过诵读来领略声韵美,通过粗读来激发想象美,通过自读来拓展思辨美,通过泛读来广采文化之美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读书方法

立足于文本的“读”,是语文教学之本,也是开启语文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沉浸到文本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只有运用多样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挖掘文本本身的丰厚意蕴,展现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文本,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处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阅读课教学,来对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作些探讨。

一、细读――捕捉意境美

细读,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文本的主要途径。只有在静心细读中,才能听得到从文本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营造出各种意境美:白露为霜的蒹葭,泉声奇妙的鼎湖山;父亲感人的背影,北国清晨的晨号;绝版的周庄,世间最美的坟墓――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如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通过细读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继而达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与欣赏”提出的目标:“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如何落实细读呢?笔者认为:一要细致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词语的揣摩、空白的填补和结构的分析等,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富的阐释;二要反复地阅读,捕捉字里行间的蕴藏,如探险寻宝,直至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

如在教学《永远的蝴蝶》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对这篇经得起反复咀嚼的艺术精品作了充分的挖掘。在设计“赏读小说的情景交融”这一环节时,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词汇蕴含的意思。例如讨论“小雨点”、“更大的雨点”、“雨下得并不大”、“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等“雨”的多处描摹,请学生思考:“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到雨是自然的春雨,又是悲剧的源头;雨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又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雨还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气氛。学生仔细体会,把自己“摆”进去,遭遇小说里的人生。细读文本,使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悲剧美,从中获得另一种美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二、诵读――领略声韵美

诵读,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唤起听觉审美,引发对母语的热爱。诵读,可以令人沉浸于文句或长或短的层次,或骈或散的韵律,或简约或华美的形态,或铿锵或柔媚的风格……同时,对文本理解不同,诵读时的语气语调处理都会有不同,诵读入味必将催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更有收获。

诵读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要正确,再读要流利,最高境界是美读。所谓美读,叶圣陶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文章的内容情节,分析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然后再从细节的角度处理,哪一句应该怎样停顿,哪一个词重读,哪一个词轻读。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要求艺术性地设计多种诵读方法,看哪一种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可以灵活采用听读、默读、范读、自由读、接替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诵读形式,感受语言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譬如《鼎湖山听泉》一文的教学,诵读是贯穿始终的。该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它以美的文字奏响了一曲山泉交响乐。强化诵读,首先能在吟咏中感受到泉声的层次之美。泉声在未进山时即扑面而来,在山中如孩子银铃般的笑语,又与钟声相互应答,深夜更是有丰富的层次和美妙的音色。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将无声的语言还原为听觉的享受,与作者听泉时的感受相通。其次,文章细腻传神、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非诵读不能真正领略。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诵读文本,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音乐美的敏感度,能更直接地把握文本。

三、粗读――激发想象美

粗读首先是指在初读文章时,学生可以粗略地观其大略,知其大意,对内容仅需有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候,无需剖析、解读,只留住这美好的第一印象便是维持阅读兴趣的根本。粗读教学可以在导入课文后,听读优秀的配乐朗读录音,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设身处地”的体验,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粗读忌以精读代替,我们必须注意精与粗的辩证关系。“粗”,必然舍弃对细节的追逐,却换来对整体的占据。求“精”,固然能置身“此山中”,却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粗读,追求的是“以少胜多”、“以博胜精”。粗读还忌用教师讲解取代学生阅读,剥夺学生主动性;把提问过程变成给答案过程,取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粗读之后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让他们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

如《风景谈》一文篇幅较长,首先应粗读课文,了解梗概,整体感知六幅风景。其次,在分析课文这一环节中,如果逐一精读六幅风景,就费时费力。可重点细读一至二幅风景,如“沙漠驼铃”、“延河夕照”的画面、内容、特点、议论等。其他几幅风景即可采用粗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风景在人物活动前后画面的变化,所表达的核心即可。最后,将课文中画龙点睛、发人深思的话语留给学生讨论。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独立阅读、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自读――拓展思辨美

自读,即自能读书。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问觅疑学思。《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和勇于质疑、解疑,进而发展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质。”自读,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本身就设定了许多自读篇目,很多学校编配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我们应重视这些文本,首先让学生沉浸于阅读体验,面对文本“投入地爱一次”。同时要关注学生把握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阅读感受。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质疑,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研究。同样的文章,各人关注的重点有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合作交流,互换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相互沟通会引起共鸣或争辩,这都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能力。

例如《认识父亲》一文内容贴近学生,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先向学生提出中心问题“你觉得文中所写的父亲,哪一位的特点与自己的父亲比较近似?”(感知文中众多父亲形象,又能正确认识自己父亲。)“文中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特别耐人寻味,可以借用来写自己的父亲?”(学习本文围绕主题选择有表现力材料的方法,学习多样的表现手法。)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在引导独立思考、鼓励交流分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无拘无束,热情投入,主动质疑,闪耀出思想的火花,表现出个性和创造性的对话。

五、泛读――广采文化之美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如鲁迅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多种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了解更丰富的文章风格和内容,使其在比较、积累中获得提高。如:教学鲁迅的《药》后补充《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可以对“革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这个主题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法布尔的《蝉》时补充蝉的说明资料作比较,可以直观感受到本文意趣横生的语言魅力。在课堂之外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览,如:教学《雷雨》之后,要求阅读整个剧本,并观看话剧视频,从而对话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教学《项链》之后,推荐莫泊桑的几部代表作品,来感受“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泛读兴趣,提高泛读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设计泛读作业时,可要求每位同学找一篇特别有启迪意义的“美文”。首先在学习小组之间交流,然后课堂上每个小组推荐一篇,由一位学生根据内容做成课件,一位学生上台朗读。接着请台下的同学从文学价值和学生朗读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文学欣赏活动课,引导学生突破文本和课堂的局限,拓展学习渠道,重视课外阅读,在读写实践中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语用文的快乐。

以上阅读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需“面”上的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学情、课情和文本特点,还可把不同的文本阅读方法加以结合。只有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阅读能力,多读、会读,“读”,才能辟出通向文本的蹊径,品味文本的意蕴,采撷文本的幽香,体会读书的乐趣。构建书香世界,引领学生漫步精神园林,我们的阅读还应该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参考文献:

1.吴冰沁主编.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

3.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06.

4.徐艳霞.深度阅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中学语文.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