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仁宝和他的天下第一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无锡的江阴市,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却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现在的华西村每户家庭拥有一套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三百亿元。那么华西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这可能要从40多年前说起。
40多年前的华西村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粮食生产也得不到保障,一遇自然灾害,村里的人还要背井离乡去流浪。
当时,华西大队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就是吴仁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仁宝的名字与华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吴仁宝就任的那一年是1966年,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华西村为了摆脱穷得吃不饱饭的恶劣处境,开始了改土造田。村干部统统带队,日夜不停地干,一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已经算好了。
同时吴仁宝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重点是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长远规划。这一锹一担一干就是七年。
1997年,提出十五年规划之后的第八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000斤,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吴仁宝和华西大队都成为当时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其实到了1968年,华西村就已经摆脱了贫困,但想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修建和完善水利、水电设施,而这些资金却没有着落。钱从哪里来?1969年,华西人大着胆子干了一件事。当别人忙于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他们却悄悄地建起了一个小五金厂,赚了一大笔钱,既支援了农田基本建设又改善了村民生活。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建起这个小小的五金厂确实是惊人之举,为了万无一失,小五金厂干脆白天关门,夜里开工。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小五金厂,华西村才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这个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厂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40%,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上面。小五金厂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华西村的实践到1978年时得到了政策支持,大批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小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得以迅速扩张,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而此时的华西村,一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1985年8月,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吴仁宝带领全村80多名党员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宣誓:爱国,爱党,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华西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吴仁宝给华西村定下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在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从不足百万到过亿元,这个跨度是惊人的。
华西村定了一个规划:建成三化三园亿元村;中康水平的幸福村;集体家庭的存款村。 一定要把华西建设成为一个“不土不洋、不城不乡”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华西村成立了农工商实业联合公司。除了抓农业,村里还建起了工厂、合资企业、商场、宾馆等多种经济实体。工农业总产值已连续三年超亿元。华西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1989年的时候,华西村的销售收入已经三亿三千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富裕村。但是在吴仁宝心目中,共同富裕才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当华西被冠以“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时,他并没有忘记左邻右舍的周边村。
很快,华西村投资数百万元在邻近的三余巷村建起了设备加工厂和一个化工厂。同样是华西的邻村泾浜村,也在华西村的帮助下摆脱了困境,村里的经济得以有序发展。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华西村用投资建厂等方式对许多周边村进行“帮扶、帮带”。进入新世纪,吴仁宝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帮扶模式,叫做“一分五统”,将周边16个经济薄弱村纳入了共同发展的版图。
什么叫一分五统?一分指村企分开,村还是原来的村,但是要更名。比如前进村改成华西一村,华西跟它是分开的,行政上不合并的;五统就是资金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福利统一发放、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村建统一规划。
吴仁宝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使整个华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帮扶周边村的同时也把周边村的资源进行了规划整合。原来一些被浪费的生态资源被合理地利用起来,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经过四年的磨合,华西村与周边16个村庄组成了一个占地面积三十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三万的大华西,华西村进入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之路。
如今,华西村在稳抓工业的同时还建起了生态农业园,把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大的财富。40多年来,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使农民富裕、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