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宁夏生态移民区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宁夏生态移民区建设的现状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移民现象兴盛起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欲从微观层面出发,采用参与式方法,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调研,来了解李毛庄生态移民区及移民成员的生活现状、存在问题等,并从移民成员角度出发提出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宁夏移民新村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李毛庄;参与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83-03

目前,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很多,综观这些研究,多数都是在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对生态移民的定义、类别、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欲采用实地研究方式,运用参与式方法,对宁夏盐池县李毛庄生态移民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当地移民成员的立场发掘生态移民之后新村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发动移民成员的智慧,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宁夏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工程以及促进移民新村的长久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宁夏生态移民项目背景

所谓生态移民,是指在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激化,人类为了生存而主动调整其自身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对平衡所进行的人口迁移[1]。“生态移民”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当代生态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情况下产生的。

“十二五”期间,宁夏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目标,决定启动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下决心解决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2]。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 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 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 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 540人[3]。本文的调研对象李毛庄就属于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包含于此次国家生态移民项目的范围中。

二、李毛庄移民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花马镇四墩子行政村李毛庄自然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西南方向,距离县城4公里,属于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地带。本村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风沙大,常年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仅有270毫米左右。本村共有51户,200人,常住户43户,150人左右。从2002年开始,李毛庄村开始进行移民,将旧李毛村的2 000亩滩地(贫瘠的草地)规划出来,作为移民居住区域,并给予建房补贴每人1 000元,统一构建四间瓦房、羊棚等,并重新分配扬黄水地每人3亩。目前已转入新村户口的农户约有30户,剩余的13户仍住在老村①。

生态移民后形成的新村,从发展趋势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笔者通过调研之后发现,随着农业开发和移民搬迁的深入实践,各种影响移民新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此次调研运用参与式方法,通过村领导访谈、农户访谈(36户)、座谈会、社区资源图等方式,发现李毛新庄在新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在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周密性和长远性

李毛新村的整体规划仍然是将开发土地、安置移民、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村中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移民区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难以突破低层次封闭循环的经济模式。在新村,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外出打工)。随着禁牧政策进一步实施,单个农户的养殖规模逐渐缩小。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李毛新村将主要劳动力由饲养绵羊转向了种植大棚蔬菜。虽然大棚蔬菜的种植已经跳出了“开地种粮吃饱肚子”的框框,开始在发展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但是种植模式还是处于低水平运作中。首先,村中没有大棚蔬菜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己解决蔬菜种植的各种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其次,在蔬菜销售方面,也是农户单独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无法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在收入方面,种植蔬菜的收入仅占新村农户收入的小部分,还没有成为村庄的支柱性收入。每个大棚的收益平均在1 000元左右,只能解决村民部分生计问题;此外,李毛新村及邻村周边,都没有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由此看来,李毛新村仍以发展初级农业为主,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农业产业链条,整个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层次。

2.移民区用水矛盾突出

李毛新村村民在用水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水成本偏高。在新村,耕地主要靠扬黄水和机井水灌溉。由于当地沙地、盐碱地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稀缺,加上当地农民使用最原始的灌溉技术,使得新村生产用水量与用水成本都偏高。在新村,每年灌溉扬黄水5次,每次约50分钟,一亩地一次25元,约浇灌130立方水,但是在除去流失后,实际灌水量只有80立方左右(流失比约40%)。机井水使用泵抽水,一个泵购入成本3 000—5 000元,每度电0.25元,一亩地大概用约20元的电费。由此可见,尽管每户村民重新分得了更多的扬黄水地,但是高额的水费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种植成本,这些水费导致一些作物种植基本不赚钱,或仅获得微利;二是水资源不足导致部分荒地无法开发利用。由于受到原水利设计扬水能力不足的影响,村里约20%的可利用荒地无能力开发;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新村有五口井,但都是八、九十年代开掘的。机井中使用的水泵多数也是九十年代配备的。当前这些设施严重老化,经常出现损坏,大大降低了灌溉效率。同时,修理费用的增加对于村民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3.移民区出现贫困反弹现象

生态移民区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李毛新村的移民户多是贫困农户。搬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削弱了他们的经济能力,由此出现了贫困反弹现象。一方面,搬迁后的建设费用给移民增加了负担。在新村,每户分得四间宅基地后必须统一构造四间房。政府的建房补贴是每人1 000元,远低于房子的造价。很多村民为了建房,把家里仅有的积蓄全拿出来,有些农户甚至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另一方面,主要生计方式的改变使村民收入水平降低。李毛庄村民在搬迁之前,多数家庭以养殖业(多数以养羊为主,少部分家庭养猪)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移入新村之后,由于政府给予统一大小的宅基地、庭院,加上禁牧政策的严格执行,村民只能缩小其养殖规模,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政府从去年开始鼓励村民进行大棚蔬菜种植,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很大(每个大棚总建设资金约5 500元,国家补贴3 500元,每个大棚需投资2 000元),加上首年收益不高,每个大棚仅收入约1 000元。村中只有三成农户选择大棚种植。很多村民不适应从养殖到种植大棚蔬菜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变得更加贫困。这样,面对搬迁时所承担的高额成本,原本经济基础很薄弱的村民逐步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4.移民区缺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新村,除了水泥路外,看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撤点并校,村中没有小学,村民只能每天去县城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浪费了家长很多时间精力;村中没有医务室或其他诊所,村民就医只能到县城去。虽然新村离县城不远(约4、5公里),但是一些急诊、小病等还是无法获得便捷有效的治疗;村中没有公共借阅室和公共娱乐设施,村民缺少新型文化娱乐活动;村中虽然已经修了水泥路,但是没有配套安装路灯等设备,这使得村民的夜间活动很不方便。

三、解决李毛庄移民区所出现问题的建议

李毛庄移民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但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为这一点:宁夏生态移民项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的执行。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说,国家决策必须结合基层经济、技术、文化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并修正规划方案。生态移民项目总体规划是好的,但是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移民区村民的实际需求的考虑,没有进行以移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这不能说是唯一原因,但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考虑移民的实际需求。参与式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参与式发展规划是发展的利益相关群体不断地分析问题,利用当地资源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活动,并在实施发展活动过程中通过监测和评估界定新的问题、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活动等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参与式发展规划强调的是由发展主体参与,以解决问题和行动为导向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

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移民新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参与式的具体方法,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村民共同协商,诱发他们集体讨论共同提出以下措施来解决李毛庄的问题。

1.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链整合水平

李毛村村委和村民需要改变观念,将原来的“政府拿钱、农民种田”传统模式转变为政府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移民自筹等多种方式,建立具有经济实力和开发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得这些企业在新村中生根发芽,成为带动移民区产业开发的坚实力量。另外,要特别重视培养当地龙头企业和中间力量,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为移民进行各种生产提供加工、物流、销售等服务。

2.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体系

对于李毛庄的用水矛盾,笔者发动村民集体讨论,通过共同协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修建蓄水池调节季节性水量不均的问题;第二,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用水基金,该基金主要由政府补贴、村中集体经济、村民集资组成,用来满足村民各类有关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资金需求;第三,引进并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成立用水小组,自我管理扬黄水和机井水。村民提议用水小组由政府的代表支渠长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协调机井的使用,监督扬黄水浇地。这一组织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赋权和村民的承认,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用水小组的成立有助于培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

3.解决贫困反弹问题

生态移民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一些农户出现贫困反弹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政府和村民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县、乡各级政府应首先了解村民所处的现状,所拥有的技术与资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尽快掌握种植大棚蔬菜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说,政府应该为大棚种植及时提供一些后续服务,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出路问题、蔬菜再加工企业的建立等,以引导更多的村民接受这一蔬菜种植这一生计方式。另一方面,村民本身要改变依赖国家援助、政府补贴来过日子的心态,积极更新观念,自主学习主动与村领导沟通、协调,将自己需求表达出来,使政府提供的有益资源高效利用,使政府政策充分发挥其优势。

4.加强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在李毛新村,村领导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项措施解决村民生活的不便:一是村支部可以将有孩子在外上学的家长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共同出资,专门雇车接送孩子,以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村支部如果有经济能力可以提供一些补贴;二是在村中设立基础的医疗门诊,以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村支部可以向上级领导部门申请建立医疗门诊,如果建立医疗门诊有困难,可以组织村中有医学背景的人在村中建设小型门诊站点,为村民的急诊提供就医便利;三是村支部中可以经常组织举行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以培养良好的村风;四是村支部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尽快解决道路配套设施的修建问题。根据村中的财力,先在主干道上修建路灯,并请村民监督工程的实施。村支部应该向上级部门申请财力支持来修建路灯等设施。

四、小结

通过对宁夏李毛庄新村建设的调研,我们发现新村中存在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用水紧张、贫困反弹、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村民自身需求为中心,以村民利益为导向,与村民协商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内在的目标和要求,才能真正推进移民区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宁,龚世俊.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

[2]宋丽燕.生态移民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扶贫攻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

[3]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DE/OL].www.sdpc.省略/dqjj/fpkf/ydfpb

q/t20070118_112000.htm.

[4]叶敬忠,刘艳丽,王伊欢.参与式发展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