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小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小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发展得更好。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切实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预习内容的选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走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预习。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计算课、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整理与复习课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研读例题、独立思考,学有所获。有些内容象“商不变的规律”、“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发现规律的教学就不适合学生预习,阅读书本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不利于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刻把握,有选择让学生进行预习。

二、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现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强调: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预习并不是简单的阅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预习能力,因此教师的预习方法指导至关重要。

1.课堂方法引领。教师应有目的安排课堂上预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室里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全过程。教师应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鼓励学生尝试解答例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教师还应针对学困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完成预习任务。

例如,“找规律”一课,重点在“找”上下功夫。出示主题图:“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教师应明确提出要求:观察――感知规律;比较――探索规律;归纳――总结规律。学生的预习过程:观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规律,感受盆花、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摆放的;比较,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规律,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不同的规律;归纳,用数学的语言去总结规律,学着用数学语言总结发现的规律。这三个步骤,为应用规律打下基础。在“找”规律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旨在引领学生正确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2.课后预习指导。教师要针对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阅读理解找准重点做好标记的方法;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理解例题之后完成相关习题;对于几何直观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的预习方法。

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预习,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书本上写下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够以自学的方式完成例题,并且能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些预习作业,都成为老师课堂可利用的资源,调整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预习的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找准预习的切入点,掌握预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三、预习习惯的养成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预习这一环节是艰苦探索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抓住问题实质进行自主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探究中习惯养成。

预习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索。预习环节做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让预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读,研究学生起点,提出预习目标和操作方法,多途径反馈预习效果,尊重学生预习成果,把预习成果作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行为,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鼓励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把预习后的数学课上成研究课,在交流、探究和评价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探究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性,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学习重点,知道学习难点,课堂听讲针对性更强。教师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堂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