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闪击战之父忆希特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第三帝国许多重要人物中间,有这样一位混世魔王,他就是希特勒,我们大家命运的统治者。
希特勒出身微贱,所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极有限,并且说话和态度都非常粗俗。但当他站在我们的面前,却一点都不感到局促不安,好像是和他的亲信同乡在一起一样,让人感到非常轻松。他和具有较高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尤其是谈到文学、艺术等问题时,也一样滔滔不绝地发言,当仁不让。因此,后来他的亲信当中有一部分人――都是和他一样出身微贱――就总是故意唤起他对上层阶级的厌恶感,他们这种行为是有目的的,主要是想毁灭这些人对于希特勒的影响力。他们这种企图非常成功,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希特勒在早年曾经饱受艰难和侮辱,对旧恨还是耿耿于怀;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大革命家,所以不愿意让这些传统落伍的思想对自己的前途产生阻碍。
这也是解释希特勒心理的一个重要关键点。由于这种情感上的复杂关系,所以他对于王公贵族、学者专家、文武官员都会产生厌恶的心理。在他当权之初,他还勉强抑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够符合于上等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标准,可一旦战争爆发,他就把这些假面具全都撕破了。
这个人的头脑绝顶的聪明,并且记忆力特强,尤其是历史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数字,能够记得十分清楚。凡是送给他看的任何文件,他都仔细阅读,借以吸收新知识,以补充他在文化教育上的不足。他在会议席上常常把他所看见的现象或听到的话,整段背诵出来,使大家感到惊奇且佩服。当他变成了德国的总理兼任三军最高统帅之后,他常常会这样向人说:“六个星期以前,你所说的话和今天完全不同。”这种说法常会使人感到手足无措。奖于这些话,是不可以和他争辩的,因为他可以马上查出当时的速记记录,来证明他的说法的正确性。
他对于说话也具有一种天分,能够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把他的意见发表出来,还会使用一种连续重复的方式,好像是用一把槌子,把他的思想敲进听众的心头一样。不管听众是成千上万人,还是少数几个人,他所说的话常常是这样开始的:“从1919年起,我就决心要做一个政治家……”而他在政治思想谈话的结论上,却总是这样说道:“我绝不放弃,我绝不投降!”
他是一个演讲天才,讲演水平高人一等,无论是对于一般的群众,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同样能够发生奇效。他懂得怎样调整他的语言和态度,来适应听众的心理。当他讲话的对象是工业家、军人、党员、公务员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他的态度都能配合做出各种变化。
他最特别的个性就是他的“意志力”。他可以使用他的意志力,强迫旁人跟着他走。他这种力量能产生一种强大的暗示作用,使许多人都受到他催眠的影响。这种情形我曾经多次亲眼目睹。在OKW(德国三军统帅部)的范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反对他:不是像凯特尔那样,受了永久性的催眠,就是像约德尔那样,不敢不服从。甚至于有些很有自信力的人,他们在敌人的面前都显得非常英勇,但是却为希特勒的辩才所征服,为他的逻辑所困惑,没有能力反抗他。当他对少数人说话的时候,他一面说话一面注意每一个人的表情,察言观色是否每一个人都肯接受他的观点。假使他发现了他的话对某几个人不发生作用,就会进一步专门对他们进行说服工作,一定要消灭了这种反抗的精神,才肯停止。假使那个人还是坚持不为所动,那么他就会恼羞成怒地喊道:“我还没有把这个人说服?”于是下一个步骤就是把这个人清除掉。他愈成功,就愈骄纵,愈不肯忍受别人的反对。
有人认为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的缘故,就是因为德国这个民族特别容易接受这种鼓动。不过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中,人类在非常领导之下,常常都可以接受这种鼓动。在近代史上,就不乏很多的例证。法国大革命时代,许多法国人都追随拿破仑,是为他的人格所感召。法国人民随着这位伟大的科西嘉人,一直走向完全毁灭,他们也明知是如此,但却还是死而无悔;在两次大战之中,尽管美国人是最爱好和平的,但是却为两位总统的魔力所吸引着,也走上了战争的道路;意大利人跟着墨索里尼走;更不用提苏联,那个巨型的国家,完全违背了它原有的传统。
至于德国为什么会接受希特勒的指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国的政策失败。这个政策为纳粹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它使我们产生了失业现象;负担着巨额的赔款;割去相当多的领土;丧失了自由、平等和军事力量。当那些战胜国起草凡尔赛条约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遵守威尔逊十四点的理想,因此才使德国人民对各强国都丧失了信心。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在国外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外交成就;在国内也不能解决德国人民的困难,所以希特勒登高一呼,马上就赢得了不少的拥护者。换句话说。这是势有必至,所以并不是德国人民特别容易受到鼓动。
希特勒所提出来的谎言是:在国外他可以取消不公正的凡尔赛条约,在国内他可以消灭失业现象和取消不必要的党争。这也正是每一个德国善良人民所怀有的共同希望。当然不会有一个人反对他。在希特勒以前,那些政客们的确是太无能,他们的行动是一点作用也没有,所以更驱使许多人都投到“”旗帜之下。大家总记得1932~1933年间德国的情形:失业人数达600万人以上,连他们家属一起算,那就是至少有2500万人在挨饿,青年工人不仅在柏林,而且在德国各大城市中游行示威;犯罪的人数也增加了。
英法两国拒绝准许德奥两国在经济上缔结联盟关系。事实上,这个联盟对于改善两国经济情况,功能实极有限,而且在政治上绝不会有害于英法两个强国。当时奥地利由于圣泽门和约的限制,已经走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它若不和其他大型工业地区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就无法生存,现在就希望所谓欧洲经济联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那个时候,阻止德奥两国在经济上缔结同盟关系,实在是使最“倾向西方”的德国人,也感到十分不愉快。这时欧战已经结束了十二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也已经有六年,而胜利国家的态度还是这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更加引起了极大的恶感。而这个事件使希特勒在1931年~1932年间,连续在选举上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选摘自《德二战装甲之父反思录:闪击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