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读书能力和课堂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读书能力和课堂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了读书能力,学生就能独立地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寻找和摄取大量的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算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实现由“教”向“不教”转化。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读书能力; 读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61-02

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教学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数学学科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都离不开教科书;同时,学习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是有局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学生今后将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无限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未来,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一、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紧围绕课本进行的。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数学概念规律逐步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也是智力逐步开发的过程。教学中,要处处以旧知识为基础,一旧启新,对新知识做题纲要式的讲解适当深化,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让学生带有疑虑,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解决问题,在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

二、不同的教学环节,读书应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读书要有层次,从粗到细,从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规律应从初读时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经验或数学实践的大体轮廓的概略理解和规律的肤浅认识,经过几次读书,到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结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预习时的读书,一般要求学生全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的骨架和线索,并找出重点和难点,给教师精讲,突破难点,讲清重点铺平道路;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提示要点线索,要求读后解答问题,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读的踏实。思考有路子,自能事半功倍。对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术语,分析,论证部分,要求学生读书时勾出,并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就这些问题着重讲解,或教师针对性讲解,再让学生反复阅读,并结合典型思考领会其实质,课堂复习巩固阶段的读书时让学生初步巩固掌握刚学的知识,以加以理解,理清脉络,巩固记忆。方法是教师小结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读,不知作业的读书,则主要对作业题涉及的内容选读,学生带着问题,费时少,又始终处于有目标的积极思维中,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指导和帮助学生总结整理知识

中学数学知识横跨代数,几何,知识穿插错综复杂。学生往往理不清头绪,收不拢大纲,望洋兴叹。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教师有知识的层次和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每节内容要弄清楚里面的知识点,读书识记理解就有了方向可循,储存于大脑就会容易,每章节每个单元由若干知识点发展构成,把它们整理出简明线索,即能做到由简驭繁,又能做到井然有序,眉目清楚,便于理解和掌握。就一章一本教材甚至一个阶段言,要弄清不同数学问题的纵向联系,形成面的认识,同类问题中既有数学问题的纵向关系,更有横向联系,相似的方法和相似的性质。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问题关系等,要弄清由知识点,线,面错综复杂,纵横交错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学生平时在分章节读书时一定要有分有合,既要理解某个章节内容,有不囿于此狭小的范围,要统管全局,避免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已掌握相当知识的基础上对一本甚至几本数学知识达到系统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上下贯通,左右逢源,既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又能灵活自如的应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就能全面提高。

另外,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在掌握以上方法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合理设计

要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确定合理的三维目标,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重难点,这是获得课堂效果的前提和方向,因此一节课要上的成功,不“误人子弟”,使得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就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应遵循三个原则:

1. 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知识和技能之上,不能建“空中楼阁”。

在制定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学情,以各种形式获得学生的知识背景、技能水平,不能不切实际,照本宣科。

2. 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认识规律包括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一般到抽象等。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习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设生活中的情境,去合理的引导和展现知识。

3. 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和定理,需要事前做一些动手实践,或者教师列举相应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建立抽象知识的产生环境,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容易接受。

(二)课上注重实效

1. 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知识的思维环境和境界,而相反一味的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破坏原有的课堂环境。

2.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氛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益于知识的产生和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巩固和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将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就很难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这样课堂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3.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所提出的每个问题从产生的形式上来看有两种:一种是动态生成,一种是课前预设。不管是动态生成还是课前预设都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问题的提出应该既注重生活“数学”,又要紧切课堂教学,问题的难易要适时适事。同时要注意提问者语气和姿态,对于回答问题的对象也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提问、无效提问。

4. 数学课堂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

对于数学课改而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数学动手实践课时,让学生从高深的知识殿堂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增加了数学课趣味性和实践性,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为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方向。不管是分组实践还是集体实践,都可以很容易让每个学生充分融入课堂,调动学习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学生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身参与教学,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感悟数学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5. 强化练习,即时测评。

“一节课上的好坏如何,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最终掌握了多少”这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因此学生掌握了多少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和标准。检测是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随堂的配套练习,学生可以自查自己学习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依据学生做的情况,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外巩固和提高

课外的学习是课堂上学习的补充和完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少不了课外巩固和提高,从形式上看课外学习有两种:

1. 课外作业。

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最有效的反映形式,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依据这些信息,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做作业,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对于课外作业,学生要做到精炼,教师做到精批。

2. 课外练习。

一位课改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只听不练等于白听”,可见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一方面要按时完成课本的基础练习,巩固双基;另一方面要通过配套练习册和相关的辅导书,进一步促进对课堂知识理解和掌握,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解题的灵活度和多样性。此外,教师要加强督促检查,并将试题分为知识性、方法性、思想性三类有针对的给学生讲解,以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善于反思,改进教学的水平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教学行为和反省过程,是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检查、反馈、调整,使自己日后的教学逐渐优化的过程。虽然教学反思是课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反思可以得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状况,理解运用的程度,以及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情境的差异,将这些感触、思考、困惑记录下来,可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新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使老教师的教学技能进一步完善。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水平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优秀教师的课堂是一幅优美画卷,而经验匮乏的教师上课却是举步维艰,课堂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