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阴火论”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阴火论”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阴火论 李杲 中医学术发掘

李杲,字明之,元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东垣为真定古地名,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人称李东垣。从学于易水张元素,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有关方剂的创制上,也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及研究相关资料,兹就“阴火”的来源和治疗择要论述如下。

1 阴火的来源

东垣的“阴火”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文。如《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他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饮食劳倦,内伤发热,正是《素问》所述的病变过程。其阴虚之义,即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气之所以不足,实为脾胃损伤的结果。东垣先生在引申和阐发《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以生也。”先生这里强调的是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这也是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产生阴火的病机关键,则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东垣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对立和制约的关系。内伤病理的变化,就在于气与火关系失调。《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上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上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一负。”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反之,元气若充沛,阴火自降敛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至于气火失调的原因,东垣认为,大凡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或者忿怒、悲思、恐惧等情志变化,皆能使元气亏损、阴火炽盛而出现内伤热病等病变。

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故脾胃气虚所致的升降失常则为内伤病变的病理之本。东垣对此十分重视,在其论著中不厌其烦地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两个方而加以阐发。其以内伤恶寒发热为例,深入分析了这一病变机理。如在分析内伤恶寒和发热的病理时,他说:“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寒无日处,便恶之也……”

东垣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上,尤其侧重于升阳益气、潜降相火和调理气机、理顺升降之法。如其所创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气为主,兼以升阳,佐以苦降,既可补脾肺之气,升举清阳,使脾肺气虚、内脏下垂诸病得解;又可使阴火下潜,使恶寒发热诸症悉除。一方而多用,看似矛盾,实有奇效,其玄妙处即在于此。东垣先生变通内经扶正祛邪之大法,在具体运用时认为,升阳即是扶正,潜降即是祛邪。临证处方常以升胃气而降火,或以泻火、散火使胃气得以升发,借助泻火与散火为胃气升发提供便利条件。其所创朱砂安神丸、升阳散火汤等方剂均在泻火或散火中佐以补益和中之品,旨在增强人体机能,调动正气,畅达气机,也充分体现了升阳与降火的相反相成作用。

2 阴火的治疗

2.1 脾胃之阴火:“阴火”的产生,是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损耗元气所致。正如《素问》所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东垣根据《素问》“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采取甘温除热方法。用甘温药补中,益气升阳,又甘以缓急,则脾胃有权,元气兴旺,清气上升,荣卫气血调和,而“阴火”亦自息,即所谓“甘温除大热”。甘温除热的功用,主要见于补中益气汤,是从张仲景的建中方法发展而来。因为内伤脾胃,乃伤元气,元气即胃气。胃气受伤,不能养肺,又有燥热,上熏于肺,则肺气亦伤,形成脾肺气虚的症候。

2.2 心之阴火:“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临床症状如心烦、失眠、多梦、心虚短气等。治疗方法是于清心与小肠之火中补脾胃之根蒂,用甘温之药为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佐。

2.3 肝之阴火:“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李氏所言“肝之阴火”是肝木火胜,妄乘脾胃而成,故临床症状如胸胁痛、口苦舌干、多怒、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等。治疗当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4 肺之阴火:“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临床症状可见咳嗽、气短、胸满、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差而渴等,所谓“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体有余而用不足”。治疗方法是补肺气,泻“阴火”。

2.5 肾之阴火:“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临床症状如阴汗出、两丸冷、体乏无力、足不任身、腰脊背痛等。其缘“肺金虚而寡于畏也”。治疗方法是温补肾阳。

3 结语

人体之中,元气是生命的原始动力。源于先天而实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火是生命运动的象征,生理情况下,元气与火相辅相成。但元气不足,必造成火的相对亢胜,此时的火就构成了对生命活动的威胁,故称之为“阴火”(病理之火),此是概而言之。若具体分析,或肝或肺等,皆有气与火,故曰肝气、肝火、肺气、肺火等。所以当肝气有损时,肝火为亢,肺气不足时,肺火为亢,余脏类此。但总离不开脾胃,离不开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为五脏之根,因此李氏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于是才有相应治法补元气(补脾胃)、泻阴火、甘温除热等。

收稿日期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