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古代汉语里,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临时充当乙类词来用,这种现象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只能临时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语境,甲类词将失去活用的词性而恢复本身的词性。
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和宾语,而在文言文中,由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常常把动词、形容词用作主语、宾语,那么这时的动词或形容词,就不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某种性质特征,而是表示那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特征的名称,或者表示与那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这时,这种动词或形容词,在意义上已有了实体的概念,在词性上也就活用为名词了。
动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名词,那么这个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必须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后,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语。
一般来说,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一句中,“其”放在动词“至”前面,作它的定语,而“至”则必须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到达的人”。
2.荀子的《劝学》中“以为轮,其曲中规”一句中,“曲”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弯曲的情况”。
3.韩愈的《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中,“其”放在形容词“明”的前面,作它的定语,形容词“明”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明智的地方”。
4.《触龙说赵太后》中“其继有在者乎”一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二、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
例如:1.《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一句中,“畜”应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所畜养的东西”。“之”表示复指,在句中作定语,可理解为“这些”。
2.《孟子・梁惠王上》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一句中,“始”在这里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开端”。
3.庄子的《秋水》中“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句中,“美”本身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翻译为“美丽的景色”。
4.《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一句中,“壮”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壮年”。
三、动词、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动词、形容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形容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和形容词要活用为名词。
例如:1.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一句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即在句中既充当宾语,又在宾语中充当主语,表示楚王所具有的特点,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听力、听觉”。
2.韩愈《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一句中前一个“圣”和“愚”本是形容词,这里作主语,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圣人”和“愚人”。
四、介词和动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按语法来看,介词和动词后必须有名词作宾语。在文言文中,有时介词和动词后跟的是形容词,这时的形容词便活用为名词。
例如:1.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中“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一句中,“旧”是形容词,放在动词“有”的后面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旧交情、老交情”。
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句中,“险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作“在于”的宾语,而汉语语法规则要求宾语应由名词充当,所以它要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危险而遥远的地方”。
五、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
例如:1.贾谊的《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中,“亡”和“北”都是动词,本义为“逃亡”和“败北”,这里活用为名词,翻译为“逃亡的人”和“败北的人”。
2.《韩非子》中“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一句中,“饮”本义为“喝”,这里译为“饮料、汤食”。
3.庄子的《秋水》中“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中,“流”活用为名词,翻译为“秋水、黄河之水”。
六、形容词放在动词后面作动词的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1.贾谊的《过秦论》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一句中,“因”和“乘”译为“趁着、顺着”,“利”和“便”本身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有利的形势”。
2.荀子的《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句中,“高”放在动词后面,作动词“登”的宾语,“高”应该活用为名词,翻译为“高处”。
3.韩愈的《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一句中,“小”和“大”放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翻译为“小的方面”和“大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