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到中唐,气骨顿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庸之后的诗歌创作,已失去了初盛唐诗歌的明丽和气势高昂,取而代之的事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以及类似秋风、落叶、夕阳、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附带悲观消沉的感彩。总之,诗歌发展到中庸,诗中之气渐无,概括之,为“诗到中庸,气骨顿衰”。本文浅谈中唐的诗歌形式。
关键词:中唐;气衰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57-01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过:诗到钱、刘蒴露中唐面目。“此后。”诗到中唐,气骨顿衰成为评论唐诗的一个定格。这回话从宏观上把握了诗歌在唐朝甚至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变化转变。、
在这句话中,“气骨”不同于魏晋时期建安文学型成的风骨,它指的是诗歌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重点强调的是诗歌中的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重点强调的事”气“是诗歌中含纳的文人的精神面貌。”顿“是顿时之意,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这个”顿“确实是短暂的而仔细说来却应该归结于一个朝代的一次转折――”安史之乱“。”衰“是衰落,渐趋萎靡的意思。而”气“之”衰“。即”气“之消逝。
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发生于此时的”安史之乱“却长达八年之久,最终请少数民族帮助才得以平定。它用历史的漫长消磨了一个盛世的光环,消磨去了它的物质。气势和精神,从而结束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极鼎盛时期,封建王朝从此衰落下去。唐朝政治形式也随着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自治的确立而发生变化,唐内部已分化,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一个朝代的文人的精神面貌,是以国家的强盛与否定为前提的,正是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后的这种政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从而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便表现为”气骨顿衰。
”诗到中唐,气骨顿衰“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色调,意象的选择及其情感的流露上。下面我从山水诗等角度进行举例分析。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问题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上两首诗,前者是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孟浩然的作品,它用“春”字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通过感觉和猜想,描写了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但心情并不衰伤。一个“不觉”,便足以体现出诗人闲适恬静的愉悦心境。后者是中唐时期的柳泉宗元的作品。《江雪》中“绝”和“灭”两个用字反映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寒”和“雪”则体现出浓郁的严寒的肃杀之气。 整首诗以暗淡的冷色调与话语尖利的峭硬结合,表现出诗人忧愤、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情怀,孤独,肃杀中闪现出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
两首诗相比,虽都写景,但后者诗中之气明显衰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送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后树梨花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上两首诗,前者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盛唐时期,岑参出使西北,虽在边塞但并没有战争,莫边塞诗多写边塞景物及想象。“梨花开”等就体现出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塞风光更显神奇壮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昂扬奋发的格调。另外,盛唐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高适的《别董大》
等边塞诗都体现出盛唐边塞诗歌壮阔雄浑、气势昂扬的气骨。由于国力的强盛不同、战争的胜负情形不同,边塞诗到了中唐便体现出强力的厌战情绪,精神面貌衰微,如后者中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雪"和“霜”奠定了全诗清冷的色调,而笛声更引发思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表现出在荒凉、清冷、寂寞的边地氛围中,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境,有明显的厌战情绪。两首诗相比来看。“诗到中庸,气骨顿衰”在边塞诗中的反映更为明显,与前者相比,后者昂扬气势全无,代之以厌战和消沉。
此外,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以李白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等。这些作品无不反应处生活在盛世的李白骨子里的傲气和狂放不羁,其诗激情澎湃,体现出诗人的狂放自信。中庸以后,再未曾出现过可与李白相媲美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气势上更无人能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政治现状相关联的。中庸之后已失去了孕育“李白”的肥沃土壤,整个诗坛“气骨顿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