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与发展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与发展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新模式,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演化与发展三个角度对国内外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研究现状做了综合评述,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弱化及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的实践和趋势,提出了以绿色交易平台建设和发展战略为主线,分三阶段实现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整合、协同与虚拟化溢出,从而增强中国农业总体竞争优势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竞争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农业;绿色交易平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1.5;F321;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664-06

中国农业的发展政策空间和基础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工业规模扩张的排挤,导致国内的小麦、棉花、亚麻、羊毛和鲜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已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优势,大米、肉类和柑橘的比较优势也正在缩小[1]。中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过多地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忽略了技术、资金、劳动力素质和产业政策上的协同与创新,致使部分农产品开发停滞,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失衡,难以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的形势下,如何利用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生产配置,发挥农业规模化生产与差异化生产的竞争潜力,分享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是中国涉农企业及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欧美国家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创新,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的方式,产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产业升级;或者通过农业扶持政策和法律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与农民收入的增长,并引导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流通,从而促进农业竞争优势的发展[2,3]。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样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不断地创新和严格的质量标准,然而现有的WTO框架对政府采用直接农业补贴和政策优惠的限制越来越严,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探索以技术创新和农产品质量提升为主、政策优惠和直接补贴为辅的新型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模式。当前需要明确中国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方式在理论研究上与实践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保证所提出的新型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模式能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具体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为此,文章将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演化与发展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从而总结出导致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弱化及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原因,进而结合国内外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的实践,提出能有效提升中国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新型发展模式。

1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竞争优势培植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假设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资源禀赋既定,各个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比较优势。基于该理论,孙瑞玲[4]提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农业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在寻找贸易的源泉、解释贸易的商品与要素模式以及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时,除了选择比较优势农产品外,不可能做出其他的选择,而该结论与世界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例如,中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长期存在分离的现象[4]。相对而言,波特[5]的竞争优势理论更能反映和解释现实农业竞争优势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因此多数研究认为,基于竞争优势构建农业发展的战略更具有合理性。然而,竞争优势理论实质上并未脱离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单独地用比较优势或者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都难免有失偏颇[6]。

农业产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评价是应用两种优势理论的基础。目前确定国际比较优势的主要方法有显示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净出口指数法(Net export)、劳动密集指数法(Labor intensity indices)和国内资源成本法(Domestic resource)等[7];而在分析区域产业优势时,则经常使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大致判断区域的优势产业,利用区位商也可以大致判断农业区域的优势产业,但区位商存在比较指标和核算内容均显单一的缺陷。事实上,农业竞争优势可以表现在集中度、效率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等方面,这些优势与产品结构、产业化程度、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8]。因此,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评价应该是涉及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过程,任何单一的评价指标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区域的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考虑,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可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9,10],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相对于上一级区域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等,再以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如果要评价区域竞争优势纵向提升的潜力和效率,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构建出某种动态相对产出效率核算模型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农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依赖于规模经济,并需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差异化程度,然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为此,价值链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如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问题[11]。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以及农产品的差异性与趣味性等,而这些直接来源受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政府支持、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以及高标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12],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需要以完善这些影响因素为前提。价值链理论则将农业产业链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认为竞争优势的培植和转化需要确定和改造农产品价值链中的重点环节。波特[13]的“钻石模型”是农业竞争优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工具,现在大量研究侧重于分析“钻石模型”涉及的四个要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并结合中国农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现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例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观念创新,提高价格竞争优势和非价格竞争优势;制定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合作型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发展品牌农业等[14]。这些对策对完善农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要素、强化农业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环节都有重要的作用,但相关研究对支持各种对策实施的方法体系考虑不足,并未系统地考虑各种对策间的协同或排斥关系以及实施的环境等问题,也未明确对策的作用效果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内在联系。

2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演化路径

培植和维持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关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形成的路径和长期发展战略等问题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杨秀蓉[15]主张竞争优势的发展应保持已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通过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将外生比较优势升华为内生的比较优势,以形成规模经济和特色农业,并引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孙瑞玲[4]认为,应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政府强制性变迁为主导,以“名优新品种引进”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其次,以“包装传统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并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高峰等[12]提出,通过发挥农村当地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吸引企业的不断加入,形成以农业基地为中心,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金融等辅助机构共同参与的集群经济,实现农业经济自主化和市场化。归纳这些观点可知,农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基本路径是:首先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各种农产品产业链,继而在资源禀赋允许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其后再通过“钻石体系”中的六个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产业集群,促使其产生难以模仿的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16],即遵循着比较优势发挥、规模经济形成、交易费用推进、竞争优势维系和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过程。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界定,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与互补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形成的有机整体[17]。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至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其发展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优势,还有利于改善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加速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企业的形成;反过来也会不断激活“钻石体系”的各个关键要素。

由此可见,区域竞争优势演化的路径在理论界基本上能达成共识,并且多数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是提升农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涉农企业的战略规划应以促进或适应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目标。然而,这种演化路径中的各个演化阶段是否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什么是驱动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演化的持续动力、是否存在一种长效的战略机制能保证区域农业竞争优势能按照标准的演化路径顺利进行等问题,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3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发展

产业集群现象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结果,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获得优惠政策支持以及知识的聚集和产生溢出效应等,就有动机向农业基地聚集。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例如,河北省清河县羊绒集镇的羊绒、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的花卉、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等[18]。这些产业集群都是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依赖单一的资源优势,对集群外部综合资源的优势利用不足,因而其竞争优势的发展受限,主要问题有:①农产品产业链条短,衍生企业数量受限,并且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②产业结构严重趋同,无法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而仓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将大幅度影响当前农产品的产量水平[19];③集群内信息不通畅,导致集群中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定,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价值链体系;④过分强调农业产业链的纵向连接,而忽视了居于同一环节上各主体的横向联系和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致使农业与其相关联的产业、服务部门、研究机构等联系不紧密、整体发展缺乏协调性[20]。由此可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能促进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当然,农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也存在大量的支持证据,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输成本以及产业链上的交易成本;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获得了差异化优势;协同创新网络体系能加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的开发,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等[12]。总之,从实践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的互动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以解决农业产业集群是否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企业资源的聚集在短时间内构建起来、其形成是否必须要以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展作为基础、区域竞争优势又如何反作用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等问题。

事实上,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需要将劳动力、土地资源、技术、资本与市场等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理顺政府、生产企业或农户、流通企业、农业R&D机构等农业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农业产业集群发挥优势的关键。目前,关于农业经济主体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其组成元素、各元素之间的利益博弈为主,还缺乏对主体协同推进循环经济优势型机理的分析,缺乏对协同推进下的企业竞争力优势获取的分析[21]。因此,在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选择适当的利益联结模式(例如合同模式、买断模式、公司与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企业化利益联结以及股份制模式等[22]),实现集群内各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促进区域农业主体竞争优势的整合与协同。所以多条供应链在一定地理空间的局部集中就可能推动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化,进而构成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同样,农业产业集群内通常会包含多条通过不同组织形式连接起来的,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链条,而且各产业链条上经济主体会通过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双边与多边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23]。因此,可以认为供应链关系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基本经济关系。基于这种理念,农业经济主体利益联结模式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以供应链网络的管理模式为基础,考虑各农业经济主体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其业务活动在成本支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的关联程度,进而参考供应链环境下的利益冲突管理方法[24],设计出农业经济主体间的优化利益联结模式。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种要素成本会明显上升,急需加强集群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否则竞争优势将难以为继。因此,需要通过辅助机构和农业经济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以保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此外,跨区域经营是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规模或竞争优势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灵活地处理与不同区域中的农户、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此时,集群管理模式的创新将是突破集群竞争优势发展瓶颈的关键。目前在工业企业领域中备受推崇的虚拟企业经营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虚拟企业是具有不同核心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组建的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动态联合体[25]。这种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的价值链结构,实现了各种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跟踪市场动向,实现敏捷化制造[26]。当农业产业集群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后,农业产业集群内的经济主体可按照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外部实体进行广泛的合作,以此来突破集群内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实现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溢出。

4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已在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演化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它们对理解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产生、演化过程、发现和解决竞争优势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中国部分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和现有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客观形势分析,国内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管理实践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在理论方面侧重于对表面问题、问题成因、基本演化规律和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与总结,对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等考虑较少。具体表现为:①多数文献孤立地分析导致比较优势弱化和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各种原因,并未将各种影响因素置于竞争优势培植的具体环境中系统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比较优势弱化与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影响程度;②相关研究对农业产业集群的个案分析多,缺少针对不同农业产业集群的对比研究,未能反映不同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异质性竞争优势或竞争优势趋同的原因,不能深刻揭示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机理;③针对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研究虽然从宏观政策、管理模式、支持技术、经营理念等层面提出了较全面的对策,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体系,没有系统性地考虑各种对策间的相关性,以及对策在实施过程中对区域农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并缺乏对各种对策实施效果的实证检验;④相关研究对农业集群产生的路径基本达成了共识,但仍未提出促进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有效突破口和长期的战略动力机制,尚未明确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演化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

2)在管理实践方面,过度地依赖单一的优势资源进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或规模的扩张,导致竞争优势弱化和发展潜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多数农产品价值链中的基地建设、营销、生产运营、技术创新、社会资源利用等环节存在缺陷;②政府过多的干预和“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使部分区域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过程中同质性明显,造成恶性价格竞争,比较优势日益下降,缺乏进一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③现有农业产业集群的主体职能不明确,组织结构及配套的支持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农业产业集群应有的规模优势和外部效应;④竞争优势发展过程中过度地依赖单一的优势资源,长期忽略农业产业集群或区域内部经济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缺乏必要的共享平台、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来支撑多种关键资源的集成。

总之,中国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规划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有效的战略导向,进而造成发展实践中片面地追求各类农业产业集群形态和规模上的发展,而忽略了支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辅助机构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与创新建设。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依赖于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合作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潜力的发挥,但是中国新兴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却缺少必要基础条件的持续支撑,这必然导致建立在单一优势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而新兴农业产业集群也难以突破资源依赖型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培植和发展面临的困境,从微观上需要企业改变其独立竞争的经营哲学和运行模式[27],从宏观上需要政府系统地进行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创新。政府首先需要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为基础,做好长远的区域专业化生产的规划,引导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拉开与同类产品的质量距离;其次,要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以及准公共物品或服务,适时引导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进入和发展,并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创新型的研究与开发[28]。最后,政府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服务的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政府行为的重点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引导和宏观政策上的支持,尽量少给予农产品出口方面的直接补贴。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行政力量干预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化选择,使得农产品供给结构趋同;所以,区域农业经济主体的创新和发展应该是促进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提升的主要动力。波特等[29]认为,如果企业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那样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机会,就会发现社会责任可能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实践研究同时也表明,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可以成为促进农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支撑点[30]。基于这种观念,企业实体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认证、产品标准化、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服务的主体,可采用业务流程改造、纵向联盟、横向一体化等方式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而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则是农业企业协同发展的自然结果。但是,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农业区域内企业间缺乏合作与协同是农业集群发展的根本问题,Aciksoz建议[31],应该在农业集群内建立“公共-私有合作关系与知识机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gether with knowledge institutes)”相结合的营销组织,而这种组织可视为绿色交易平台性组织的基本表现形式。事实上,欧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实践已表明,绿色交易平台性组织的建立有助于产生规模化的市场渠道、紧密的合作组织结构、信息共享和信任机制以及公共的支持环境等,并且由平台性组织而引起的交易模式变革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32]。虽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具体背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但总体市场环境和影响产业优势的要素基本是类似的,只是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与政策导向中产生的效果不同。因此,一方面国内外的实证经验和政策规划可以作为提高中国农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根植性,仍然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条件,从多要素组合和强调整体功能的角度,提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方法及对应的管理措施。

5小结

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并不能随着产业的集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合作效率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将其激发、转化并使其价值在市场上得以体现。在继续重视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有必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建设,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模式。结合国外典型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形成的路径及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区域所在政府或大型企业组织应该以引导和支持绿色交易平台的发展为主线,从平台经营模式、政府政策导向、公共资源体系和支持技术等角度构建出完整的绿色交易平台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研究绿色交易平台的发展阶段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整合、竞争优势协同与竞争优势溢出等过程的互动关系,明确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绿色交易平台的发展和区域农业竞争优势演化的路径依赖,最后分三阶段实现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整合、竞争优势协同以及竞争优势的虚拟化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