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野蛮的婚礼》主人公吕多自我防御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蛮的婚礼》主人公吕多自我防御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野蛮的婚礼》曾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以描写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而著称。作者大胆地引入了西方的精神分析学,使之与文学完美融合。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出发点,运用其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分析了吕多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自我防御

[中图分类号]I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00-01

扬•盖菲雷克是法国当代作家,以《野蛮的婚礼》这部小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桂冠。这是一部写实的心理小说。私生子吕多是母亲妮柯尔在被之后的产物,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嫌弃和虐待,一直深深爱恋和依赖自己的妈妈,却终因爱母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最后弑母,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

《野蛮的婚礼》主人公吕多是妮柯尔遭到欺凌之后的产物。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虐待中,使得吕多形成了一种不健全的性格。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其“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对吕多焦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希望能在物质富足的今天,给人们带来些精神方面的思考。

一、吕多的焦虑

焦虑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适状态,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与外在世界冲突所导致的。焦虑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发展,对于个体的生存都有其特殊的功能。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或客观性的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吕多的焦虑主要是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游离性”忧虑,常见于比较顺利的环境,在神经质人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无故地担心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吕多从出生下来就被别人虐待和嘲笑歧视,一直生活在孤独中,对周围的防御心理也尤其严重。生活在阁楼上的时候,吕多的祖父母和母亲都非常嫌弃他,除了送饭的时候,几乎很少去阁楼和他沟通交流。吕多没有朋友,也没有玩具,只能摆弄阁楼上一些破旧的玩意儿,甚至是和那里的昆虫玩耍。所以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警觉。

神经性焦虑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恐怖症,即一种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其恐惧的程度远远超过实际所害怕对象的危险程度,这种人对诸如人群、横跨街道、当面讲话、水等都有可能怕得要命。米肖,吕多的继父,把吕多接到他们新家的路上,每次变换车速的时候,吕多都非常害怕。这一般来说是不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而恐怖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害怕的程度与所害怕的东西之实际危险程度极不成比例。

神经症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是惊恐反应。它突如其来,且无明显的刺激因素,只知道自己感到极度不安和紧张。而这类神经症反应在吕多身上,最明显的就是他经常在夜里无故地叫喊。

二、吕多的自我防御机制

对付种种焦虑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现实。后一类办法成为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抑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防御手段,防止那些自己不想承认的“讨厌的”事物进入自我当中。吕多3岁起就爱慕自己年轻漂亮的母亲,这种爱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吕多不仅经常偷看她睡觉,并且以印第安人式的婚礼和母亲结了婚。吕多把对母亲强烈的爱深深地压抑在心底。这种压抑的爱不仅从精神上折磨着他,同时也在身体上对他进行着摧残。

(二)否认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吕多从未叫过妮柯尔“妈妈”,妮柯尔对此也十分气愤。她和吕多说,她不是他的妈妈,骂吕多是臭流氓。这对于吕多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伤害。吕多一直自残到头破血流才觉得心理好受了些。他否认自己是妮柯尔的儿子,即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母亲对他的冷淡和排斥让他感到十分受伤,他想逃避这个现实。

(三)反向作用

所谓的“反向作用”这种防御手段,就是为了去抑制某种欲望,而将这种欲望反向,采取与其正好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在米肖家的时候,一次妮柯尔说她的金手镯不见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吕多找到了。作为回报,妮柯尔答应当晚到吕多房间里给他说一句“晚安”。但是她失言了,吕多等了一个晚上也没等到这句话。于是,后来吕多用他自己的方式冷淡着母亲。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他对母亲的爱胜过一切。吕多为了抑制自己这种过度强烈的愿望,反而采取相反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反向作用在起作用。

三、结论

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自我防御机制来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压力,前提是必须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自己,减少焦虑和痛苦,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呵护。

【参考文献】

[1]柳鸣九著.野蛮的婚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传开,章忠民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评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彭丽新等(译).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车文博(译).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