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孔子儒学对中国文化传播媒介的编辑创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孔子儒学对中国文化传播媒介的编辑创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传播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实,中国最早的文化传媒宗师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发现了创作主体和读者主体。本文简要分析了孔子儒学中国文化传播媒介编辑创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孔子儒学;文化传播;编辑创构

众所周知,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在继承了之前的精神文化遗产之后,孔子就开始了治学立教。他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审读各种文化著作,对六经进行竭力的编述,前后一共历经了五十多年,终于缔造出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媒介机构。孔子的文化传播媒介就是六经,相较于其他的文化传播媒介,如甲骨文献、旧约等等,六经具有更多的优点,比如编辑的非常系统和严谨等等,已经非常的成熟,对于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后来衍生出来了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等等。

通过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对人的发现总是在文化进步的过程中伴随发生。孔子有三个重大发现:

一是首先发现了创作主体,就是文化主体——作者;三代圣王是孔子所发现的最早创作人,在《书经》中,对尧典、舜典以及周文王研制出来的礼乐以及易卦等进行了收集整理,这些都是发现人类创造文化的智慧。

二是孔子发现了读书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读者主体,孔子认为学文读书有着十分重大的好处,比如能言、知礼、多识,还可以传后等等。读书人需要在承袭和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人,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信而好古”、“学而时习之”,而十分重要的一个佐证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

三是孔子发现了编辑人,也可以称之为媒介人或者编辑主体,相较于作者以及读书人的发现,这种发现具有更大的作用。通过这个发现,我们才了解到人类可以对各种文化创作结果进行整合和处理,使这种文化结构形成一种系统。文化结构作为一种媒介整体存在,能够将人们的思想以及精神力量给有效的激发出来。就所有的媒介结构而言,都像一台机器人,可以和人类一起辩论文化,从而产生一种冲击力,促进文化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对媒介结构的力量深有体会,它是一种软性的微波动力,具有十分强大的渗透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等。这种力量存在于媒介结构整体中,是由编辑人编构的。在我国,孔子是第一个编辑媒介结构整体的人,他搜集整理了初期先哲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化成果,并且编辑成了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春秋易。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孔子不仅是一个编辑圣人,还是一个先师,他编辑六经,并且首先缔造了媒介系统结构,对三代圣王文化进行了忠实的宣传。

在现存史书中,《尚书》传序是最早记载孔子编纂六经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对编辑知识非常精通,所以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孔子遍数的情况。后来,出现的很多史书中也对孔子编纂六经的事情做了记载,比如《史记》《汉书》等等。孔子生活的时代非常动荡,诸侯争霸,孔子为了获得鲁国国君的支持,开始游学,问道于老子,开始潜心攻读,学而时习之,在攻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书籍存在着诸多的错误,增加了阅览的难度,于是就开始对其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希望可以将这些遗书保存和传播开来。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儒这个学说,人需要仁的编辑思想。

2、分析孔子儒学对中国文化传播媒介的编辑创构

具体来讲,从这些方面来叙述:一是孔子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孔子认为,如果一种思想不能够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必然不会长远;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虽然语言可以更为便捷的传播,但是容易被遗忘,还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载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言论,但是有些学派看重言传身教,忽略了著书立说的重要性,这样时过境迁之后,学术言论就会逐渐的消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传播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有着特别多的文字资料。范文澜曾经概括了孔子的编辑思想,认为有三个准绳,一是述而不作,二是不语怪力乱神,三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二是对古籍进行系统编述,建构经典图书结构;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孔子是为了要将先人的文化成果传播下去才从事编辑出版活动的,他拿老子来比较这种编辑思想以及传播古代文化的先驱彭祖,认为有载道之文方可传先王之道,而载道之文当有立言之文体,言而有文,就可以化治天下,那么国家就会恢复到仁义和平的状态。孔子嘴上说述而不作,但其实在编述之中,却隐含着孔子的作。比如,在《书经》方面,汉书中说一共有2000多篇著作,后来不断的流失,到孔子那时候,只剩下几百篇,孔子将其编纂修整;后来秦朝焚书坑儒,剩下的只有29篇了。如果孔子没有进行编纂活动,那么可能上古文化一点都没有了。那么,孔子的作其实就是一种方略,是编辑创意、文化创意的方略。孔子并不是全盘接受上世帝王遗书的,他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如在《尚书 伪孔传序》中,作者曾说过,孔子是按照“举起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的方法进行编述的。并且,作者还说过,孔子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也一再讨论三坟五典,不断的审判和淘汰,选择那些优秀的内容。

三是教育士人,匡正舆论;在三代时期,刻版文化的目的是立于王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进行的编纂活动,则改变了这个目的,他是为了教育士人,匡正舆论,维护一种有礼的社会秩序。那么在这种编辑理念的指导下,编辑过程中,就会自动摈弃那些对于治国安邦不利的信息,对于那些可能会蛊惑人心的怪乱议题置之不理。据相关的资料表明,孔子编书有着十分严格的“议程设置”。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是我国最早的编辑人和出版家,经过他五十多年的努力,编辑出版了很多的书籍,让很多人都接受了文化熏陶;并且,在中国整个文化史上,编辑出版和立学施教相结合的文化传统正是由孔子开启的,那么我们要想紧密的结合编辑出版和科学教育,就需要借鉴孔子的重要思想。本文简要分析了孔子儒学对中国文化传播媒介的编辑创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曹金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3,2(12):123-125.

[2]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2(1):87-89.

[3]韩韶善,单占刚.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J].新高考,2011,2(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