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下水作文”时机的动态把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下水作文”时机的动态把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武汉某报刊登了《写作文―背作文―默写作文》一文,作者谈了“下水作文”的三大弊病:其一,“逼迫学生就范”,让他们“千方百计地模仿”老师的“下水之作”。其二,这种模仿“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其三,“于老师也无补”,“下水作文”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该作者如此看待“下水作文”,可能源于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其一,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写一篇做样子。其二,“下水作文”就是老师先写好了,然后拿出来给学生作示范。不然何以说是造成学生“千方百计地模仿”?其三,质疑“下水作文”是否会成人化,使学生无法学会或老气横生,致使无法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下水作文”的路子很宽很广,如果仅仅看成是师生同题作文,那就走进了死胡同。“下水作文”是否能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动态地把握“下水作文”的时机

一、“全下”和“半下”

“全下”就是指教师亲身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构思到成文,有些甚至是和学生同步完成。而“半下”,也即蜻蜓点水法,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如,对某次作文的构思、选材、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的粗略考虑,或是写作中对于突破难点的“集中式”讲解,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

在教学习作《写一种动物》时,对于下水作文我一下子摸不到门道。范文《花栗鼠二三事》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多字,让学生双休日去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写下来。满以为课堂讨论那么热烈,学生认识那么到位,时间又是那么宽余,大部分同学应该问题不大,没想到却几乎是“全军覆没”。范文中花栗鼠吃纸板一段写得传神,有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了兔子啃纸板,还有的写了猫吃纸板,丢失了猫的个性,机械地模仿让人忍俊不禁。失望之余,我问了几个学生。

师: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好?

生:老师写得太长太好了,我也想写得跟老师一样好,却无从下笔!

师:我不是让你们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吗?

生:我是想抓住动物的特点写,但写起来总感觉有些吃不准。

于是,我剪取了下水文中描写花栗鼠吃花生的典型语段:花栗鼠一到我们家就被奉为上宾,这让它有些受宠若惊。它的胃口很好,玉米呀,花生呀,来者不拒。我拿了一颗花生去逗它,它立刻作直立状高兴地手舞足蹈。我一不留神,它就用细密而尖锐的牙齿一下子叼过花生,用粉红色的小爪子麻利地剥开花生,一把塞进嘴里,伸伸舌头示意:“我吃完了!再给点?”我使用丰富的呈现方式,如,课件展示、童话剧表演、印发材料、板报张贴、口头背诵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下水文”的热情,一篇篇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动物描写佳作如期而至。

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每次“下水”一定要紧扣本次作文指导的目标。下水的目的是要针对什么是训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是训练选材和立意还是训练布局谋篇,是训练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教师都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出现,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优下”和“劣下”

在潜意识中老师应是绝对正确的,老师多把自己的作文当成“范文”让学生模仿,称之为“优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以为“劣下”也未尝不可,“下水作文”中留出“破绽”,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去“质疑问难”“评头论足”,让他们在纠正老师作文的不足中学习正确的方法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的习作教学前,我先下水写了一篇《采茶记》:小姨的手指飞快地动着。虽然茶树枝叶繁多,但小姨眼疾手快,总能采到最嫩的芽儿。再一旁“偷师”的我一肚子羡慕。我试着学小姨的样子飞快地采着。可采完一看,我傻眼了。全是老叶、枯叶,嫩叶却凤毛麟角。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

师:“老师写得怎么样?”

生:老师没有把小姨的手指怎么动写具体。(怯生生地)

师:你觉得怎样写好?

生1:小姨的手指像小鸡啄食一般,在茶树间来回穿梭。

师:你写得比老师好多了。

生3:老师没有把“我”采茶的样子写生动,可以换成:“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快地‘旋转’着。”

生4: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可以加上动作和神态:“我垂头丧气地扔掉‘战利品’,要求重归师门。”

师:孩子们这次习作的难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把事情写具体,我还没教,你们就学会了。

“下水作文”不一定要尽善尽美。不少教师都认为,“下水作文”写得越好就对学生的作文越有帮助,教师也就越有面子,为此不少人煞费苦心,甚至不敢下水。太好的下水作文,会让学生望尘莫及。当然,“下水文”毕竟是老师的“作文”,如果尽是“破绽”,没有一点高于学生作文的地方,学生会产生“被耍弄”的感觉,也是不利于教学的。

三、“明下”和“暗下”

所谓“明下”,是指教师自己正儿八经地与学生一起作文,给学生以示范。所谓“暗下”,是老师把作文教学的意图隐含上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诱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并接受老师的建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习作《学会赞美》一课的导入时就动了一番脑筋。

师:刚才,我一说“上课”,你们就“哗”地一下站起来了,齐声说“老师好!”,我连忙说“同学们好!”。这叫什么?叫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我走进教室第一眼就发现,我们班有三大优点,第一,服装特别整洁。看得出来,你们的校服都是刚刚洗过的,对不对?

生:对!

师:是不是你们王校长要求的?不穿干净的校服就不准上今天的课?

生:(笑答)是!(听课的老师会心而笑)

师:第二个优点,你们神情专注,会倾听。第三个优点,你们的眼神令我感动。所有人的目光都可以向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友好、信赖!

地理学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方面有巨大优势,在以培养国民未来文明素质为宗旨的指引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把其作为核心理念统领教育改革的方向。地理教师需转变传统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入手,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各种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尝试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合格公民。

一、激情引思,催生趣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从现代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营造“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互助、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将课堂教学活动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困惑、感知能力,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随时监控学习的进程和质效,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全力提高教学质效。教师要发挥地理学科的趣味优势,挖掘地理学科的趣味并进行整合加工,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享受美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如,笔者在讲解“多变的天气”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

二、创新模式,优化过程

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调控时间和节奏,做到讲练结合,张弛有度。该讲的一定讲,该“导”的必须导,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老师不忙评价,而是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了。

最后,教师的指导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教师的“导”,课堂上一切活动的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讲解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一些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文字中,而且还蕴含在地图之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使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让学生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掌握地图表现的内容、范围等,然后仔细观察地图的具体内容,确保不遗漏每一个信息。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内容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掌握“山坡、两道林带、降水、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分析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的道理。掌握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衔接生活,联系实践

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用性较强,学好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了解、掌握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变化,资源的开发,懂得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道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学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动手实践、开展调查、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一些地理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分清是非,提升能力,辩证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增强识别、思辨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形容我国的“地大物博”进行辨析。有的同学说,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形容得恰如其分;有的同学说,结合国情实际,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的资源并不丰富,已经偏少,笔者因势利导,综合了学生们双方的观点,给出了正确的理解,让学生保护自然环境,懂得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的道理,通过这样辨析,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地理学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护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戴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