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意”教小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言。而我要说,一个教师可以不当诗人,但教学一定要有诗意。一个诗意的教师,就是小说也可以教得诗情画意。小说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体。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构成的三大要素,将之作为教学的重点无可厚非,可我认为语文课是诗意的审美,小说中也存在丰盈的诗意,值得我们去品、去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文章的诗意,感受语文之美,应该是每节课的共同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诗意般的阅读鉴赏,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课堂增添活力,让小说更具魅力。
一、 把握节奏,感受诗韵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构成独特的语音美感,传达作者的情、志、理、趣,表示作者的喜、怒、哀、乐,体现作者的爱、憎、褒、贬。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之韵,具有音乐美;汉字几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特含义,它组合自由、形式丰富,具有音韵美;汉语注重修辞,讲究节奏,平仄押韵构成精妙,具有节律美。
(一) 语言本身的韵律之美。不同词语的搭配、音节的组合、骈散的搭配,都可以构成不同的音韵效果。如《三颗枸杞豆》中有这样的语句:“我开始逃学,钻小树林、捉蝴蝶、掏雀儿蛋……”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我”顽皮、无忧无虑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本句连用三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句式短小,读来清脆悦耳,宛如跳动的音符。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品味、仿写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诗韵美。
(二) 文章内在的韵律之美。诗歌总是句句分明、段段清晰,而不少小说都有着明晰动人的内在结构,如同一首和谐的乐章,此处平中见奇,他处拙中藏巧;这里波澜不惊,那里高潮迭起。如能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对其阅读、写作一定大有裨益。如《父母的心》是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小说,文章浸透着爱的芬芳,弥漫着愁的雾霭。小说中换送儿女是中心情节,作者一共安排了四次,一次比一次感人,在这循环、反复、深入、升华中,将贫贱父母这种伟大而卑微的爱,执着而又无奈的情,尽显纸上。
某一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也赋予文章丰富的内在层次。茹志娟的《百合花》中就有许多此类细节,如野、硬馒头、百合花被等。俄国作家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军大衣、手指头、小狗等,这些动人旋律反复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二、 解读意象,体悟诗情
意象是诗歌这一文体的典型标志,是情思的载体。意象虽隶属于诗词之范畴,却被古今中外的小说家所钟情。作者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体现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文章深刻的主题、精妙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内涵,达到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感受、感悟、理解的过程。初中课本中意味深长的意象有许多,《台阶》中的台阶、《孔乙己》的旧长衫、《窗》中的一堵墙、《最后一课》里的鸽子、《变色龙》中的小狗和军大衣……还有星星点点散落在小说中的其他意象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好好解读。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并不难,方法也不同。
(一) 类比联想法。“赋、比、兴”是《诗经》中最常用的写法,我尝试借比兴来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即启发学生由小说中的某一意象展开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中,挑选其他的意象来描述、类比小说中的意象,从而收到感知作品意象、深入理解文本的教学效果。从如《甜甜的泥土》中“糖”“泥土”两个意象,你认为妈妈可能给小亮送什么。我设计的这一问题学生很好回答,虽简单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作者为什么偏写送糖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通过读书思考,学生可知奶糖是小亮最爱吃的,妈妈始终牢记,体现了妈妈对小亮的爱。糖是甜的,它是甜蜜、温暖的母爱的象征。糖也符合小亮的年龄特征和妈妈的经济状况,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正如王国维所言,能写真景物、真性情者,谓之有境界。糖平常却真实,物小而意深。
(二) 想象还原法。品味“泥土”这一意象时,我让学生想象描述泥土的特征,泥土到处都是,可见其平凡,恰似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母亲。泥有五色,泥土有贫瘠有肥沃,就像母亲容貌各异,有富有穷。泥土功高盖世却甘居人下,哺育万物却默默无闻,我们的母亲也如此。通过想象和描述,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 填补空白,咀嚼诗味
无论是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还是经典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留白艺术,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诗是形象的、含蓄的,有限的文字却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好的小说作品也是止其所该止,有种留白之美,在许多大家的作品中都能欣赏到留白的艺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独特的结尾,一句简单的叙述性语句,就让读者窥视了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体会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外貌的刻画,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却尽显人物特质。
留白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留下的“空白”。它是作者思想、才情、风格的体现,使文章空灵流转、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字处亦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给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机会、兴致以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回味和享受。
在小说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够使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教学真正有所突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主题,能调动学生更深层次挖掘作品的积极性。如《窗》中不靠窗的病人费尽心机,甚至见死不救,终于得到了靠窗的病床,却只看到了一堵秃墙。这就像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创作想象空间。我让学生续写一段,学生的创作丰富得出乎我的意料。方向主要有三个:不靠窗的病人或当时死亡,或后悔莫及、忏悔改过,或像靠窗病人那样为新病友讲解窗外的美景。另外,两位病人的身份、职业、家庭、外貌、经历都没有具体交代,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定位,这使文章内容更具丰富性、多元性,主题更具广泛性、深刻性。同一扇窗户,两人却看到截然不同的情景,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有关真假、善恶、美丑的永恒命题。
通过读、写、评,学生神思飞扬,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都体现于其中,对文章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